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福建 > 泉州 > 鲤城区 > 开元寺 > 开元寺地名
开元寺舍利塔位于桂林市哪里?(2)
更新:2017-05-29 04:51【开元寺地名】
导读:南面门上塑有"舍利宝塔"门额,其余 三门 门额以汉文、梵文塑"南无阿弥陀佛"佛号。门额两旁分刻八大金刚名号,东为赤声、火神,南为净水、持炎,西为紫
南面门上塑有"舍利宝塔"门额,其余三门门额以汉文、梵文塑"南无阿弥陀佛"佛号。门额两旁分刻八大金刚名号,东为赤声、火神,南为净水、持炎,西为紫贤、随求,北为除灾、辟毒。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安置在舍利塔内的佛舍利子20粒及其《善兴寺舍利函记》,亦是一件盛事、鸿物。据清代的《广西通志》记载:其“舍利函高七寸八分,横九寸八分,中空,以盛舍利者,外四面,一刻记,其三刻佛像,在临桂县万寿寺”。
桂林开元寺名播四海,则得益于唐代大和尚鉴真的住锡。天宝八年(公元749年),鉴真大和尚率众僧第五次东渡日本宏佛,但乘船又被飓风刮离航线,飘到了海南岛的最南端,后得以在雷州半岛登岸。天宝九年,一行30余人来到桂林,受到官民与僧侣的隆重欢迎。当时的始安都督冯古璞以最隆重的仪式将他们礼迎到已易名的开元寺休整。鉴真和尚住锡开元寺,讲经宏法,开坛授戒,一时僧尼云集,善男信女拥至。当时冯古璞率领驻桂的岭南七十四州官人,选举试学人等数百人,接受了菩萨戒,盛况空前。养息一年之后,鉴真一行接受广州都督的盛邀,转道广州,北返扬州,终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随鉴真和尚来到桂林开元寺的荣睿和普照,是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随同第九次日本遣唐使赴中国的留学僧。他们是首批云游桂林的外籍客僧,开元寺架起了桂林同世界友人交流的桥梁。
开元寺的盛事不胜枚数。在两位日僧之后的69年,又有印度和尚觉救来到桂林开元寺,时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明代开元寺改为万寿寺后,还有安南(今越南)进贡使者,路经桂林时,亦在这里住过。
舍利塔塔前,还曾有五代楚马贾所书的《金刚经》碑及明代李文凯于建文二年(公元l400年)刻画的观音大士像。马责系楚王马殷胞弟,天成初,马殷建楚国,遣马责为静江军观察使。五代静江军即今桂林。
隋代始寺原名缘化寺,在今城南万寿巷至文昌桥北端。史籍载缘化寺“规模宏伟,殿宇幽深”。寺内菩提繁茂,古松苍天,其中一株隋唐虬松,“根抱百围”,为镇寺之宝,清代罗辰的《青碧上方》画,还清晰地记载了它。 缘化寺多次改名。唐初改名善兴寺;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与全国同敕易名开元寺。北宋初,太宗赵炅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时,改乾明节为寿宁节,又施行大赦、官员进阶,桂林官僧为庆贺寿宁节并报皇恩之泽,改名寿宁寺;哲宗赵煦绍圣三年 (公元l096年)之后,又改名永宁寺。元代奉喇嘛教,为佛教另一宗派,又因元初战乱造成了寺院的暂时箫条,一度更名宁寿寺;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曾书赐“圆觉”二字榜书题名,可见这位元代皇帝在桂林潜居时,与宁寿寺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关系。明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宁寿寺毁于大火;八年(公元l375年)桂林府向南扩城,次年开凿南墙外护城河,引桃花江水为阳江,江水出象鼻山与漓江交汇,因而将宁寿寺切为两部,文昌桥北端废弃;十六年(公元1383年)重建宁寿寺,重修的宁寿寺仍是广西官府、靖江王府“自镇、巡、藩、臬而下,大小臣工,嵩呼祝庆、演习礼仪”的官寺,因此又名“万寿寺”。清初沿袭万寿寺,光绪十二年(公元l886年)复名开元寺,又称开元古寺。民国沿袭开元古寺。
桂林佛寺,隋唐之际当以开元寺为重心,迄高宗中叶,始以西山延龄寺为主,明清又以开元寺及栖霞寺为重心。
桂林开元寺舍利塔的建造时间,也有两种说法:唐代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僧道世编纂的《法苑珠林·舍利篇》记载:“隋文帝仁寿元年六月,决定于海内诸州选高爽清静三十处,各起舍利塔。取金瓶、琉璃瓶各三十,以琉璃瓶盛金瓶、置舍利于其内,熏陆香为坭,涂其盖而印之。”是年十月十五日,全国三十州同时起造舍利塔。其《法苑珠林》收录的隋着郎王邵《舍利感应记》中,还记载了桂林建塔的奇怪感应,时“桂州缘化寺立塔,未至十里,鸟有千许,夹与行飞,入城乃散。”但是,这座隋朝建立的舍利塔,并未在地方史籍中有所记载。
舍利乃修炼日久、德行较高的和尚圆寂经火焚后的骨殖,多为结晶体,并有白、黑、红三色。将其安置在塔内,是表示郑重和敬意。
很赞哦! (193)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