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山东 > 潍坊 > 昌邑 > 昌邑地名
辛德勇:只当了不到四年的海昏侯,他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2)
更新:2017-08-19 06:39【昌邑地名】
导读: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论语》有一篇是早就失传的,叫做《智道》(上古时期,“知”与“智”通用),这篇文献引发了学界关注。而辛德勇则认为,文献、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论语》有一篇是早就失传的,叫做《智道》(上古时期,“知”与“智”通用),这篇文献引发了学界关注。而辛德勇则认为,文献、文物的失传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正常的淘汰现象,文物可能特殊一点,从今天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是越多越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失传的一定比留存的好,古本一定比今本好。事实恰恰相反,总体来说,流传下来的版本比失传的版本要更好。
对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关系,辛德勇坦承他受黄永年的影响,认为古人不会把最好的东西都埋在地底下,判断历史还是要主要依靠传世文献。但这并不意味着轻视出土文献或者出土文献不重要,还是要根据不同研究的问题而定,研究问题需要出土文献就用出土文献,需要用传世文献就用传世文献。辛德勇不赞成过分抬高出土文献的价值,认为出土文献可以改写很多历史重大问题等等。辛德勇认为,考古新发现,大多只能起到补充细节的作用,可以大大丰富我们对传世文献的理解,但很难颠覆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竹简
汉代中期后流传的《论语》包括三个系统,一个是《齐论》,是在齐国旧地流传,一个是《鲁论》,是在鲁国旧地流传,还有一个是《古论》,用古文字所写。日本学者武内一雄认为,齐论、鲁论和古论很有可能出自同一系统,这个系统在流传过程中由最初的古论分化为齐地流传的齐论和在鲁地流传的鲁论。大体来说,鲁论和古论的篇章结构是一致的,齐论则比鲁论和古论多出两篇,一篇就是《知道》,还有一篇叫《问王》。
今天的《论语》传本在是在西汉建国前后写定,以鲁论为基础,结合了古论和齐论的版本,作者张侯有意舍弃了《知道》和《问王》两篇,后经郑玄校订,郑玄依旧没有将《知道》和《问王》两篇采纳进去。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篇被淘汰?辛德勇说有可能是它们的精华内容已被写入其他文献里,比如《礼记》。但更可能的答案是,它们本身就没有价值,有猜测认为齐论中可能掺杂着不属于孔子的言论。
在海昏侯墓中发现的《知道》有专家认为属于《齐论》。昌邑国有一个中尉叫王吉,他是当世唯一一个《齐论》名家。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王吉给刘贺讲经的时候经常引用《论语》,所以海昏侯墓中的《论语》很可能是直接得自于王吉,因此它对于基于《鲁论》的今本《论语》和《齐论》的比较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海昏”到底是什么意思?
对于海昏侯的封号“海昏”究竟是什么意思,学界存在争议。秦汉学家王子今认为,“海昏”是一个侮辱胜的称谓,海是晦、黑的意思,而昏则指昏聩、昏庸。他说,从历史记载上看,刘贺并不是一个正面人物,所以汉宣帝给他定了这个封号。通过对刘贺其人其事具体深入的研究,辛德勇认为客观上不存在这一可能胜。汉宣帝安置刘贺做海昏侯是一种善意的姿态,在此之前他已被废为庶民,作为囚犯被软禁。解禁出来封为诸侯,目的是安抚他,这背后有非常复杂的政治斗争考量,不太可能给他一个侮辱胜的封号。此外,刘贺做过27天的真龙天子,是地地道道、名正言顺的皇族,即便汉宣帝有意用这样的形式进行侮辱,刘贺本人也不会接受。
辛德勇认为,“海昏”应该是一个地名,指的是鄱阳湖的西南岸,即海昏侯封地所在的位置。他的依据是,汉代有一个和“海昏”非常相近的地名,在离昌邑国不远的地方,黄河岸边,有一个东昏县,这两个地名都有昏字,所以昏字很可能是当时用于地名的通称。? ?
但还要解决的问题是,鄱阳湖,西汉时称“彭蠡泽”,它并不是真的海,那么能不能叫海呢?辛德勇认为完全可以,汉代有北海、有西海,北海是今天贝加尔湖,西海是今天的青海湖,都是内陆的湖泊,都称之为海,所以这样的说法是没问题的。
北海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里苏武牧羊的地方,《汉书》讲苏武牧羊时用了一个词叫“海上”,说苏武就在海上。“海上”这个词说明,不仅像贝加尔湖这样的湖域可以称之为海,而且海上,就是海岸、海边的意思,和海昏的构词方法是一样的,可以有海上的说法,完全也可以有海昏的说法。按照这一逻辑推断,“昏”很有可能是用来表示方位的。
很赞哦!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