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西藏 > 山南 > 扎囊县 > 扎囊县地名
山南地区,山南地区在哪里(3)
更新:2017-06-03 17:47【扎囊县地名】
导读:吐蕃强盛时期,山南雅砻河流域及雅鲁藏布江沿岸,修建了许多水利灌溉系统,农区较普遍用牦牛、马为耕地工具,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粮食产量
吐蕃强盛时期,山南雅砻河流域及雅鲁藏布江沿岸,修建了许多水利灌溉系统,农区较普遍用牦牛、马为耕地工具,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山南成为西藏的"粮仓"并保持至今。当时的许多旧王族仍留居故地山南,拉萨的赞普们,也常回来居住。
唐朝(618-907年)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联姻后,也不时移居于此。第三十五代赞普赤德祖赞还专门在今乃东颇章乡为金城公主修建一座"傍塘宫",其遗址尚在。出于对哺育了吐蕃王朝的雅砻河谷的眷念,历代赞普死后都把陵墓建在富有根基的琼结木惹山附近。吐蕃王朝时期,赞普们还经常在山南举行国事活动。
8世纪初,今山南扎囊桑耶地方是吐蕃赞普牙帐所在的重地之一,著名藏王赤松德赞就出生在这里。他于755年继位,其执政40余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桑耶寺度过的。赤松德赞虔诚信仰佛教,他以桑耶为基地,大力扶持佛教,历时多年,在哈布日山下创建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桑耶寺,首派七名藏人剃度为僧,即藏史上的"七觉士"。赤松德赞除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外,还从印度和大唐请来大批高僧。诸法师在桑耶寺翻译佛经,弘扬佛法,扩大佛教规模,使佛教在西藏站稳了脚跟。之后,经赤德祖赞等藏王的积极提倡,佛教大兴,形成西藏佛教前弘期的盛况。
吐蕃王朝衰落以后,西藏进入了长达400多年的分裂时期,连年的战乱,不断的饥荒,给山南的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人民陷入了苦海之中。
1253年,元宪宗蒙哥派兵进入西藏,结束了西藏长期分裂割据状态,统一了西藏地方。西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地名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其中的帕竹万户在萨迦地方政权时期就培植起了强大的势力。11世纪,玛尔巴和米拉日巴等高僧在山南创立噶举派。帕木竹巴(简称帕竹)是噶举派的一支,为多吉杰布于1156年创建。 公元1322年,强曲坚村就任帕竹万户长。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整田积肥,发展农牧业生产,整修道路和旧日的庄房,使雅砻河谷又恢复发达景象。
到1349年,强曲坚村已先后战胜雅桑万户、止贡万户、蔡巴万户等地方政权势力。后又乘萨迦派内讧迭起之机,于1354年推翻萨迦地方政权,并受元朝赐封掌管全藏的大司徒之职,接管西藏地方政权事务。从6世纪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的1300多年中,山南经历了奴隶社会到封建农奴社会的演变。从帕竹政权执政到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山南地区的社会制度是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专政的农奴制度。山南地区是西藏历史上由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农奴制社会最早的地区,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比较完备、森严,可谓是西藏封建农奴制的缩影。西藏最大最有名气的大贵族、大农奴主,如索康、凯墨、鲁康娃、雪康、颇章等都在山南辟有附属的奚卡。据民主改革时期的调查,仅占山南总人口5%的官家、贵族、上层僧侣三大领主,占有几乎全部的土地、草场和绝大部分牲畜,主宰着农奴和奴隶的人身自由;而95%的农奴和奴隶没有土地、草场等生产资料,他们祖祖辈辈遭受领主的地租、差税和高利贷的惨重剥削。三大领主可以随意将奴隶用于出卖、抵押、赠送和交换。
统治阶级为了达到从暴力和思想两方面来统治农奴的目的,沿用了历史法典中对维护农奴制有用的部分,形成了一套成文和不成文的政教相结合的法律。执行法律没有专设的司法机构。洛基、宗、奚内的宗本、奚卡的领主和奚堆,寺庙里的上层喇嘛,全是执法的"法官"。他们执法的原则是"鱼没毛破肚,羊有毛拔毛",意为"有钱要钱,无钱要命"。由此可见,西藏农奴制度下的法律仅仅是维护农奴主阶级对农奴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工具。三大领主可以对他们统治的农奴和奴隶施以鞭打、剜眼、剁手、抽筋、剥皮等酷刑。除了暴力统治外,统治阶级还利用宗教在群众中的广泛影响,实施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统治,又给广大农奴的精神世界加上了一道枷锁。正象农奴所说的那样:"养我者父母,占我身体和生命者官家也"。生活在这一制度下的广大农奴的基本生存权无法得到保障。
很赞哦! (59)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云龙县,云龙县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