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浙江 > 宁波 > 余姚 > 河姆渡 > 河姆渡地名
河姆渡老街:曾经风光无限 如今回味无穷(2)
更新:2017-05-19 13:24【河姆渡地名】
导读:位于老街中间的凉亭,因为有六根柱子,当地人称为六脚凉亭,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当时是供赶市的人歇脚、吃饭用的,至今也有140年的历史了。凉亭南首
位于老街中间的凉亭,因为有六根柱子,当地人称为六脚凉亭,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当时是供赶市的人歇脚、吃饭用的,至今也有140年的历史了。凉亭南首一幢两层楼的民居,就是范如根老人的家。
范如根1962年从慈湖中学毕业,当过农民、大队会计、中学老师,还参与筹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如今退休在家的他,身体康健、精神矍烁,喜欢拉拉二胡、唱唱越剧,同时尽心照料卧病在床的老伴,晚年生活丰富而充实。在老街上走一趟,每个村民都会热情地叫他一声范老师,可见老人在村里的威望。老人从小生活在这条老街上,对老街的兴盛、衰败,可谓了熟于胸,对老街上的每一间房、每一块石板,更是充满感情。
河姆老街的兴起,缘于旁边有一条姚江内河。旧时,南边的山民挑着山货出来售卖,而宁波、镇海、慈溪等地的客商则开着船来此交易,四面八方的客商云集,老街遂日渐兴盛,曾有各行各业的店铺27家,涵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一家大昌布厂,当时织布用的一个“石元宝”,至今仍在,安放于老街上,成为村民们共同的记忆、难忘的乡愁。
因为老街曾经的辉煌,河姆渡村还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村庄人口不多,却拥有80多个姓氏,俗称“走拢百姓”。不少外地人来此开店经商,慢慢地就定居下来,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与其他两条老街不同的是,现在村里还有不少村民仍旧住在老街上,一村虽百姓,却也其乐融融,让老街多了一些生机与活力。
车厩往昔
『街韵』
车厩老街旧名为车厩市,位于河姆渡镇南端的车厩村境内。《宝庆四明志》内已有车厩市的记载,也是南宋慈溪县六大集市之一。
《光绪慈谿县志》说:“车厩市,石台乡,县西南四十里,月逢一、六日市。”听过了故事,再漫步老街,恍惚间,街边似又恢复了过去店铺林立的一派繁荣景象,中药铺、铁匠铺、米厂、钱庄、轮船公司……人来人往,生意兴隆。
车厩老街成了当地人的美好回忆,即使须发皆白了,老到掉牙了,忆起往昔,岁月里尽是温柔似水。闲时来这里,听他们讲讲老街的往昔岁月,云淡了,风也轻了。
岁月更迭,待到各街的市场迁往他处后,商业中心便也随之迁徙,老街一下子变得安静了,虽略感几分寂寞,却也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了。老街静静地伫立一角,历经绵长岁月,多少人的过往和记忆,多少人的苦辣酸甜,都在这里一一上演。
老街虽短,吕振江老人还是经常要来走一走,寻找旧时的记忆。
『人物』
与车厩老街相比,刚刚退休的吕振江算是个“小孩子”了。他在陆埠、河姆渡多所学校当过语文老师,在车厩生活了近30年,平时又喜欢写写文章,与老街结下了不解之缘。2009年,河姆渡镇、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联合编写《车厩的记忆》一书,吕振江作为主创人员之一,查县志、访老人,走遍了车厩的每一个角落,收集并整理了有关车厩的山、水、桥、渡、寺、庙的翔实资料以及民间传说,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写下了10多万字的文章,其中《车厩的老街老店》一文中写道:“车厩老街有上街、下街,店铺大多集中在上街,有南货、杂货、咸货、水产、烟杂一类商店,还有几家广货、布店,卖洋布、花旗布、印花布、印丹士林布等,影响较大的为上街万春堂和天生堂二家中药铺……”《车厩的记忆》虽非正式出版,却对车厩的历史记述、文明传承、教育后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吕振江说。
如今,上街、下街已被宽阔的公路隔开,路上车水马龙,老街上却难得能看见几个人。下街北临姚江,不远处就是曾经热闹的车厩渡,江水缓缓东流,仿佛还能听见当初的人声鼎沸。公路边有一株高大的银杏树,“以前树下都摆满了摊,吆喝声此起彼伏,它就是车厩老街的最好见证。”吕振江的思绪似乎又穿越了。
或许是出于对老街的留恋,吕振江特意在上街买了房子,以前曾是供销社的商店,闲来无事,他便会去老街上遛达遛达,看看那日渐破旧的老屋,回忆老街昔日的繁华,偶尔碰上个老人,还会停下来,说说那过去的事情。这样的生活状态,吕振江很满足。
很赞哦! (187)
下一篇: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