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北京 > 东城区 > 故宫 > 故宫地名
他研究故宫10年:哪怕是赞美,也要有自己的腔调
更新:2017-05-22 08:42【故宫地名】
导读:赵广超五十年代生于香港新界的锦田,是米店老板的儿子。 八年前,他第一次站上了北京 故宫 的太和殿。这座雾霾笼罩下的明代宫殿在 90 年前被改为博物馆,向普通人开放。赵广超
赵广超五十年代生于香港新界的锦田,是米店老板的儿子。
八年前,他第一次站上了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这座雾霾笼罩下的明代宫殿在 90 年前被改为博物馆,向普通人开放。赵广超在太和殿顶往下望,想起儿时在锦田读到的皇帝故事、皇城身世和中国命运。
赵广超以为,在那一天,他走出了香港农村,“看到了平衡宇宙”。
48 岁的时候,赵广超辞去了香港理工大学的教授职位,到北京考察。“如果一个东西让你感动,你不做一点事,老天就会把它收回去,送给有条件拥有这份感动的人。”赵广超说。在接下来的十年,他时不时地出入故宫,编写了《大紫禁城--王者的轴线》、《十二美人》、《紫禁城 100 》等书。
如果不是讲了一口蹩脚的港式普通话,且用词浪漫,他这会儿一身蓝格子上衣,出现在故宫东面 9 公里外的大望路,看起来就像是一位北京大爷。
《大紫禁城》 2005 年在香港出版后不久,一位叫 “Secretdada” 的用户就在豆瓣里评论了这本书。“如果我看《锦灰堆》进度是 5 页/天的话,看赵广超的书进度渴望达到 30 页/天。” secretdada 说,他巴不得能在国内买到一本。
如果你对王世襄的《锦灰堆》有印象,那赵广超的书是有些相像。和《锦灰堆》一样,赵广超的书里有不少新奇的见解,也有不少他亲手作的画。在《不只中国木建筑》里,赵广超加入了 500 多幅图片,《大紫禁城》则 200 多幅。
赵广超的一些读者把他的书视为“工艺品”。梁文道是香港颇有名气的文化媒体人,《大紫禁城》初版时,他称赞这本 8 开大开本是“功夫书”,里头的文字、插图和设计都是赵广超一手操办。
“他开创了一种制作书籍的新形式。”梁文道说。
故宫出版社的江英从 2007 年起和赵广超合作。她先是编辑了《大紫禁城》的英文版,接着是简体字版。她说自己挺喜欢赵广超,“因为他的设计风格和语言表达和市面上的故宫书都不一样。他的书轻松、易读,弥补了市场上的空缺。”江英对《好奇心日报》说。
这种区别就像赵广超的《一章“木椅”》和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也像《大紫禁城》和于倬云的《紫禁城宫殿》,在阅读进度上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以前最要防它渗漏,今天却不要它积水。”在赵广超的一本书里,故宫的一个大水缸旁,一只小猫正翘首着。赵广超还嫌不够,又加上了这段话。
在描述殿宇的门槛时,赵广超解释说:“清末小皇帝溥仪为了方便骑脚踏车,而将大部分殿宇的门槛锯掉。”只见一个戴墨镜着华服的小人,伏在脚踏车上,屁股翘得老高。
《大紫禁城》插图
赵广超有意用幽默的方式介绍故宫,因为这些中国古代的文物需要“新的生命”。他在过去积累了一堆古怪的想法:比如把一棵古树砍掉,横切面就是一盘 DVD ;比如故宫就是明清文化的终端机;苏州园林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装置艺术等等。
很赞哦!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