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福建 > 三明 > 大田县 > 大田县地名
古宁洋县聚贤里(现三明市大田县桃源镇)
更新:2017-08-07 00:29【大田县地名】
导读:古宁洋县聚贤里(现三明市大田县桃源镇):桃源镇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西部,东毗上京镇,南连漳平市新桥镇,西邻永安市西洋镇,北接永安市青水乡,拥有较为优越的自然优势、
古宁洋县聚贤里(现三明市大田县桃源镇): 桃源镇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西部,东毗上京镇,南连漳平市新桥镇,西邻永安市西洋镇,北接永安市青水乡,拥有较为优越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商贸优势,素有“世外桃源”之称。镇政府设在桃源“丁”字街的东街头,距县城49公里,离永安城区40公里。内辖13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81个村民小组。境内总人口20707人,全镇总面积214.93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50452亩,耕地面积15797亩。桃源镇国有林场、赤头坂采育场、国营东风农场、县良种场、县三中均在辖区内。
浓郁的文化底蕴:桃源原名桃园,是明末引用唐诗“桃花园里可耕田”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间,闽南人移居桃源旧街,称“世外桃源”,故改为名桃源。宋、元朝划为龙岩府桃源巡检司,明朝属宁洋县聚贤里。明嘉靖十四年大田置县后始属大田县管辖,清代隶属永春州大田四区聚贤里。民国始称宁洋县桃源乡,民国九年改为桃源镇。解放后属宁洋县第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成立桃源镇,1958年与上京乡合并成立桃源公社,1961年又与上京公开各立公社,1984年改为桃源乡,1992年10月改为桃源镇。
名胜古迹:有远近闻名的十里五花桥、武陵仙境十八处、广汤的东岳庙、桃源的春安庙、兰玉的三峰寺、黄山头的祖源殿、东坂的安良堡、郑氏“十八户”大祖祠、分水格的革命烈士墓及东坂畲族风情。
探访大田桃源东坂“巫大夫第”
[三明日报] 2010-05-31 17:29:00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阮礽喜
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有一幢清代古民居建筑“巫大夫第”,又称“福进堂”。
桃源镇:古称聚贤里,地处永安市、大田县和龙岩的漳平县三县交界处。清代曾划归宁洋县管辖。宁洋县在解放后拆销,辖地分属永安和漳平。桃源镇虽处大田县的边界,自古以来人文蔚萃,物产丰富,闽西、闽南之客商云集桃源街,“聚贤里”之称由此而得。大田县境内的河流均注入尤溪,汇于闽江,惟独桃源镇境内的桃源溪,南下漳平,汇入九龙江。桃源溪的源头之一在一顶山西麓的东坂村。
东坂村离桃源镇10公里,海拔800多米,山青水秀,林茂壑幽。800多人口的小村,居住着巫、熊、刘、黄、张、林等姓,有客家、本地、闽南三种语言。其中巫姓人口占一半多,使用客家语言。巫姓在元末明初从广东省粤东地区迁移到汀州府(大部属今龙岩市辖区),清代从汀州再次移徙到东坂村。东坂村与永安青水畲族自治乡接壤。巫氏十三世祖开桂公娶了两位青水畲族钟姓妻子,从此,一切风俗习惯追随畲族,成为巫姓畲族的一支。
巫姓的发祥地在平阳郡(属今山西省临汾地区的夏县)。《世本》(江都秦嘉谟辑补本)卷七上“姓氏篇”云:“巫氏,伏羲之后。伏羲作卦,始有筮。其后裔巫咸善占筮。(《路史后纪》。一注引《古史考》)”。远古时有巫常氏,黄帝时有国师巫彭,被尊为中国医学和鼓的发明人,所以,“医”的繁体字有两个,一为“醫”,另一为“毉”。商代著名星相学家巫咸,为商太戊帝的宰相,儿子巫贤也继任宰相。“父子为相”成为青史美誉。东坂巫氏,自粤东迁徙福建,承传二十世。中医和易学是东坂巫氏代代相传的“秘术”。
东坂巫氏十六世祖巫朝顺,字协兴,号彪明,生于清同治八年己巳(公元1869年),幼承家学,精通易经,医术高明,文武双全。光绪年间,联合永安青水畲族钟姓,组织地方民团“五常甲”防御匪患。光绪初年,因文武双全,由宁洋且举荐,被光绪帝御授为“五品顶戴奉直大夫”。巫朝顺在东坂村安林坂拱桥内兴建“福进堂”,人称“巫大夫第”。
巫朝顺虽然贵为五品大夫,除了文武双全外,又以孝悌闻名。其父光清公逝世后,事母极孝顺。他有两个弟弟,二弟朝锦,三弟朝铨,家境较逊。福进堂为巫朝顺一人出资兴建,但是,所有产权三分,由三兄弟平均共有。二弟朝锦英年早逝,留下幼子才三岁。巫朝顺悉心抚养弟弟的寡妻幼子,还觉得弟弟一脉人丁太少,又替弟弟再买了一个儿子。巫朝顺的妻子张氏名嫦娥,也精通医道,擅养生,寿100岁而逝。东坂巫大夫第“福进堂”,占地约2000平方米,坐巽向乾(坐西南向东北),后山(风水学上称玄武)为卧虎形,前山(朱雀)为海拔1000多米的文笔峰。右边可望与青水乡交界的一顶山(海拔1100多米)。东坂溪从福进堂前蜿蜒西去。真可谓风水宝地。福进堂为典型之清代建筑,系合院式三排三进土木结构硬山顶和歇山顶房屋,一厅四厢两横屋。大厅宽阔,两边各有两排厢房。门厅也很大,与门厅相接的是左右两个书厅,分布在天井两侧。书厅为家族子孙读书学习的地方。整座民居,外围墙用三合土砌筑,内部全用木结构,设置布局合理、齐全,既有主屋,又有附屋;既有接待用的书房、厢房,又有宽阔的天井;既可防盗,又方便生活。柱、梁、顶、门窗有许多清代风格的精美木雕,题材广泛,有飞禽走兽和花卉等图案,均为传统吉祥纹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福进堂左边,有十七世祖巫泰裕兄弟扩建的二层小土楼,又称“铳楼”,是为了保卫正堂防御土匪用的附属建筑。小土楼具有闽西土楼风格,石基础,三合土筑墙,木结构楼房,小巧朴实,外型美观。巫朝顺生前极好读书和收藏,留有数万卷中医和易学方面的典籍。这些珍贵典籍保存在他的嫡孙易学家、书画家、中医师巫乾贞手上。福进堂旁,有一株千年神树——大水杉,需五个成人伸手才能合抱。还有一棵数百年历史的红豆杉,还有赵公元帅庙、人主公庵和土地公庙、厉坛等道教和民间信仰场所,与福进堂构成一片美丽的景区。巫大夫第“福进堂”已有100多年历史,经历风风雨雨,虽然一身沧桑痕迹,却保存完好,为我们留下了值得细细品味的古建筑文化遗产。
【摄影日记】大田县桃源镇安良堡?独一无二
2011年10月12日 阴天 作者:飞虎
福建土堡区别于福建土楼、江西围屋、广东开平的碉楼,是土生土长、独一无二的乡土胜建筑,新发现的大田土堡群中,最具特色的有明代山岗类型的琵琶堡,清代山坡类型的安良堡等。福建土堡数量少,建筑形式、立面效果比土楼生动活泼,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安良堡位于福建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历时5年建成。土堡占地面积近1200平方米,沿山势所建,围墙上建有48间房间,高达14米的落差错落有致逐渐递增的堂屋更是显得气势非凡。安良堡呈不规则的半圆形造型,依山而筑,堡墙自上而下观看似鱼鳞重叠状,这一悬山递进式的屋顶,在古堡中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古建筑研究与观赏价值。土堡的主人姓熊,据他说此土堡走出了四个县太爷,不简单。
土堡是土楼的爹!!
福建土堡区别于福建土楼、江西围屋、广东开平的碉楼,是土生土长、独一无二的乡土胜建筑,新发现的大田土堡群中,最具特色的有明代山岗类型的琵琶堡,清代山坡类型的安良堡等。福建土堡数量少,建筑形式、立面效果比土楼生动活泼,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附近村民用上了路灯!
每个小阁楼都是一个房间,可以住人!
桃源镇的东坂村山高林深,是名符其实的偏僻、边远山村,四周碧绿掩映,一座古褐色的老土堡——安良堡矗立其中。这是山民们为了防卫盗匪的骚扰,按照中原的传统建筑艺术,营造抵御的营垒住居,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良堡是不规则半圆形土堡。左边大半圆弧形,右边两角略圆,前方脊屋平直,左右各分15栋,包括前后共由32栋组成,从上而下像鱼鳞似的重叠着,为悬山式顶结构。前楼最高处12米,后楼外围高10米,内围与地面垂直高度20米,前后落差10米左右。楼后虽是座大山,但离土楼处却较平坦。
土楼前有一小河,过小河左转上六级台阶便到大门,大门前有一小平台,石拱门上风剥雨蚀的墙上影绰可见建楼时尚有堡匾,但现已辨认不出字迹。整座土楼刚建时墙上都刷有白灰,现外观已有不同程度脱落。
此楼建造时虽没有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但在防卫、抗震、抗风、采光、通风、隔热、御寒等功能不亚于现代化建筑物。建造前依照实际地理环境,在陡峭的山脚下掘下三丈来高的土方,把后方围墙基选择在土坡的顶端。据考证,当时营造此楼是先建前楼再建后楼,为的是节省工日而采取的一种科学方法,使堡内挖出的土方不要反复搬运,当夯好前楼的土墙时,堡内的土方亦已挖除。然后才砌后楼石基,再从后山花台处采土,既省工,又减少了后方逼迫山势和隐患。当我们站在堡内后方向上观望,高达十几米的石基、墙体连在一起,似有高耸入云之感。石基是不规则的自然石块交叉砌起,大石之间小石垫,后楼石头砌立面面积达200平方,随岁月流逝,任风吹雨打,平整如故,未显凸凹。从这一点说明了当时砌石防震水平相当之高,这一大胆的省工设计方法和精湛工艺实属少有。
土楼石基三至四米不等,随山势逐级升高,底基厚达四米,断面呈梯形,土墙内侧高约5至6米之间,外围约7至8米,这样厚的土墙是采用二次里外夯墙法,待墙干后填上墙与墙之间的空间,用木捶实。夯墙时还用石灰、糯米汤做粘合剂,如今想把一枚大铁钉敲进墙体也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可见其硬度之高,此外,还以本地特产毛竹和杉木条做筋骨,即为了加固墙与墙之间的拉力和以后粉刷墙壁之方便,工匠们在夯好一圈后挖下一小沟,安上直径约十五厘米左右的木桩,中间埋在双面墙里,两头露出外,每支木桩的距离在二、三米之间,每升高一米左右就安上一根,使以后粉刷白灰时不须另行搭脚手架。
大门内,左右各一石砌梯子通向土堡,楼梯间双檐木结构,高出前楼一米余,增加了柔感,又提高了实用功能。大田土楼不像外地土楼以居家为主要目的,而是以躲避匪灾而营建的,因此实际只有一层楼房。安良堡墙体为实心,堡墙上外侧为外围厚80厘米的土墙,墙上分布着50余个瞭望窗,另在不同角度安上竹筒射击眼,方向不一,使楼下的人捉摸不透方向,处处被动,使楼下每个地方都不成为死角。堡基中间通四面环廊,宽仅米余,是防卫场所和走向楼间的通道,里侧为木质结构仅五六平方米的小开间,为了提高开间面积,建造时每开间增设一个吊柱,从下向上望去,露出楼房高悬于墙上。堡上有五十多间小室,全为木质结构。前后房间较小,正中略大,作为议事及小聚之用。这种房间全为封闭式,有些不设窗,也有设小窗的。
堡内木建筑分前后2座房屋组成,皆歇山式,左右对称,布局平稳。前厅净深10米,后厅较浅,为8米,后厅高出前堂五尺许。前堂为中高旁低出檐,长为25米,前有书院,对一个防御色彩特浓的大土楼来说,储备粮食,积蓄柴火是首要事情,建内房以住居,楼上小开间为乱时栖身之处。此外,水井是土楼必不可少的生活设施,一旦被困,生活用水及唯一进出口——大门若被火焚烧急救都离不开水。在石拱门上安放几眼水洞作为防火水洞,预防弹箭从水洞伤人,还把灭火眼锉成弯曲,流得出水而射不入弹箭。大门是用硬杂木制成,外还订一层铁皮。
安良堡采用堡间吊柱增大空间,内房二座上下排列,左右扶厝等显得错落有致,富有变化。无论布局,结构、通风、排污、防盗等都十分科学合理,是大田土堡的代表作之一。
安良堡——在时光飞瀑里珍藏着虎威
●绿 笙 文
嗯,是因了这样的历史渊源,安良堡才拥有了这样的名字。
沿着田间石砌的小径走近安良堡时,坐在颓败门头的那位熊氏后人告诉我“除暴安良”这个朴素的词时,我就开始思考安良堡背后的文化寓意了。
公元1956年,分别被:永安、龙岩、漳平几个地方分割走的宁洋县,在所有的版图里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于公元1567年建县的宁洋县,及有关宁洋县的一切,现在仅存于民间的传说和史籍里!在存在了389年后,成了沉甸甸的枯燥文字和多少显得有些虚无飘渺的民间话语。
然而,她---宁洋县不经意间从历史深处凸现出来,总是那么生动地磁吸着人们面对古老物事时有些张惶的目光。
在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曾经属于宁洋县的日子里,那些深受匪患侵扰的危险是非常真实的,当地深山老林里有一股颇具实力的土匪,这股土匪的存在,让这一带的村庄不堪其扰。
习武成风的东坂村熊氏是一个不信邪的家族,流传在家族血脉中有一种传统的尚武精神,凡熊氏男丁均从小习武,若是到十六岁时还习武未成,则将受到家族内最严厉的惩罚。当然,在本文中我并无意考究所谓十六岁习武成否按什么标准来检验,这或是另一篇文章的话题,在此必须要点明的是若满十六岁的熊氏少年没有拥有武艺,那么,他将被家族剥夺祭拜祖宗的权利,而这样的惩处在注重传统的氏族文化里显然比罚几个钱严厉得多。回头要说的是,面对凶悍的土匪,尚武的熊氏家族后来就决定建土堡了,当土堡的围墙一天天高耸起来时,为了除暴安良,安良堡的名字也就顺理成章地写在了堡门上。
在这样一个阳光在轻风中妩媚着的初夏,当我进入东坂村第一眼看到对面在青青翠竹簇拥下的安良堡时,曾经的宁洋县土匪们当然早已和宁洋县一起尘封在历史深处了,除暴安良的文化喻指也只停留在字面上,但是,如一把巨大的太师椅一般闯入我视野中的安良堡给我的第一感觉首先是震撼!震撼于它那种舍我其谁的气势。这还是一个土堡么?在我此前所见过的三明众多土堡中,还没有哪个土堡第一眼让我在震撼之余无话可说,只有手指在似乎有些机械地按动相机的快门,尽管我知道即使再先进的数码相机也无法摄入这威严的气势。
这真是叫着安良堡的土堡,这样的一些数据可以详细地表述它的外貌。与绝大部分的土堡一样,出于除暴安良之意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的安良堡也是典型的防御胜土堡,坐北朝南,南北向36米,东西向31米,占地面积达1200平方米。从外形看,土堡呈不规则半圆形,前方后圆。整座土堡分别由堡前大池、门前坪、堡墙、大门、天井、正堂、厢房、护厝、花台、墙顶廊屋、辅门等几部分组成。正堂面阔三开间、进深六柱、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正堂当心间内设太师壁神龛,由前堂经台阶通后堂。正堂与后堂各有通道连接护厝,堡内共有堡屋48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良堡堡基宽大,墙基宽达5米,3米多高墙脚由块石垒砌,保证了土堡基础的稳固。
这样一些干巴巴的数据,只有你走在宽达1米的贯通全堡的回廊上时才会无比地清晰起来。当我顺着堡墙中间的回廊从前堡往后堡走时,一阶阶台阶慢慢地提升着土堡的高度,直到后堡墙上,就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建堡主人的智慧,充分利用山势的安良堡不仅保证了堡的安全,而且把一种叫着风水的文化寓意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也因此,崇尚道教是安良堡与其他土堡相比的另一大特色,在堡内设置的祖堂,就是专门供奉伏虎祖师和从事道教的场所,现今还供奉着仙妈林贤真仙。林贤真仙是安良堡的保护神,凡名叫林爱娣,全称“林贤七显真仙”,据说她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奶奶,曾两次救驾有功而受此封号。或许正因仙妈林贤真仙能护卫皇帝,自然更有抵御一般毛贼的法力,于是,在建堡之初,怀着这种朴素想法的熊氏就将她供奉在安良堡里。至于安良堡浓郁的道味从何而来,这就必须从熊氏家族的集体记忆里说起。
当然还是宁洋地界的东坂,当然还是因了村庄不堪土匪的侵扰,这时候,为了除暴更主要是为了安良,安良堡的地基已在这座虎形山脚下垒出了若干块石头。一位叫坤生公的熊姓人看这虎形风水的安良堡下缺水,就决心出外学道。于是,他背着简单的行囊在历史里不详的某年月某日出外求道。三年的求道生涯之艰辛或许只有坤生公自个知晓,必须提及的是学道的坤生公还颇有生意头脑,想着家族建这么一个除暴安良的土堡缺乏大量的资金,此前便在尤溪买了一份水坝田。转眼时间过去,当坤生公向买主要水坝田时却被对方告知只有水坝河哪来的水坝田。实诚的坤生公就向对方说,那就给我一段水坝河。对方想着这河也不能种粮就划了一段河给坤生公。料不到的是,随着时势的变幻,从福州到尤溪的水路必须走坤生公的这段水坝河,船过河就要交费。就这样,坤生公为建安良堡掘到了最为重要的一桶金。且不说这条水坝河最终的下落如何,考究一条河在传说里的走向似乎也没有多大的意思。有意思的是,学道三年回到东坂村的坤生公在乾坤壶里带足了安良堡所需的水,没想到在走到村口时或是因近乡情欲怯,不小心竟摔了一跤,壶里的神水大部分倾到了水尾,村庄洋头的水只倒了一点点。或许正是因了几百年前坤生公的这个低级失误,现今安良堡前的溪水也只是潺潺流淌而已。
公元2011年5月18日,在安良堡内,当我品尝着主人热情捧出的6年陈酿和香喷喷的糍粑,倾听着安良堡理事会 熊天棋 会长讲述先祖的荣耀和传说时,过往的一切已相去甚远了,只有安良堡从宁洋县一直走到了现今的大田县,它盘据于虎形山下,如一只静卧的猛虎,不怒自威。当你在堡内依山势在逐阶向上的回廊里穿行,审视建于高高堡墙之上的廊屋时,你就不能不为古人为了“除暴安良”付出的努力而深感钦佩,也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个乡村里氏族文化血脉渊源长流的所在。
然而,匪患并不会因为熊氏家族建造了安良堡而彻底消失,匪民始终是无法永远生存于同一片蓝天下。在熊氏家族的历史里曾经记载了两位熊氏子弟担任过两任宁洋的知县,虽说宁洋县在当时的地理版图上微不足道,但一个村庄一个家族先后竟有两位担任本地的知县,却也可说是相当了不起的家族荣耀。而就是这两位熊氏县官依然拿这股凶悍的土匪束手无策。直到这么一天,熊氏家族请动了周边多个县的官兵,才将这伙横行一时的土匪剿灭了。当匪首在安良堡边上的一幢房里审讯时,官兵将棕绳穿其掌心来防其逃跑。不知何因迟来的那位熊姓知县面对满堂高官只能长跪不起。而后来这幢雕梁画栋的民房因为审过土匪,有那么多的高官在此办公过,小小的民房风水怕撑不住如此的待遇而伤及族人,就在正厅旧梁底下再加了一根新梁,拥有道术的熊氏人说这样才能保族人平安。
这样的故事一代代在熊氏的后人嘴里口口相传,或许也因此,承载了一个家族荣耀的安良堡是三明众多土堡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尤其是与土堡交相辉映的周边环境依然能呈现出建堡之初的原始风貌,让现代人领略它历史久远的虎威。
而如果说沿山势如屋瓦层叠般上升的堡屋是安良堡的独特韵律,那么,前后堡门达14米的落差则似乎在锻打一条无形的时光飞瀑,栩栩如生地珍藏着安良堡“除暴安良”的文化寓意和一个家族朴素的安居乐业思想的寄托。同时,前后堡如此高度的落差堪称所有土堡之最,它浓缩了时光沉甸甸的份量,以不可思议的高度支撑了几百年岁月。当我站在后堡墙的最高处,从堡屋圆形的窗扇俯瞰前堡门时,这样的落差就会真切地让我感到时光之手抚摸的重量。堡墙上遍布的瞭望窗似乎还在窥探着深不可测的危险,而那一个个隐蔽的枪眼仍在捍卫着一个村庄宁静的梦乡。
是的,曾经在夜黑风高之夜,坚固耸立在村庄里的安良堡卫护了一个家族安宁的梦境,那两扇一公一母的堡门,虎威犹存。这不是传说而是真实的呈现,在那一刻,在前堡门两扇厚厚的公门和母门前,当我推动母门时,母门沉默无声地包容着一切,而公门却吱吱咯咯发出了声响。无论如何调整,屡试一直如此。这是怎样的巧合呢?熊氏后人一定是在内心里珍藏着这神秘的虎啸声吧?对此,我讲述着敌人火攻之时,土堡石门拱上方的注水孔灌下来水就可以流遍整个堡门而灭火,并开关着公门和母门让我倾听虎门啸声的熊氏后人笑而不答。
很赞哦!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