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福建 > 宁德 > 福安 > 福安地名

福安那些“革命鱼”

更新:2017-08-27 18:20福安地名

导读:山村淡水鱼,如鲫鱼、鲤鱼、草鱼、黄鳝、鲶鱼、泥鳅和罗非鱼等常入耳际,可名叫“革命鱼”的却没听说过。一次,海口石山镇福安村委会主任吴淑鸿谈及淡水鱼时说,他们村那山

  山村淡水鱼,如鲫鱼、鲤鱼、草鱼、黄鳝、鲶鱼、泥鳅和罗非鱼等常入耳际,可名叫“革命鱼”的却没听说过。一次,海口石山镇福安村委会主任吴淑鸿谈及淡水鱼时说,他们村那山洞、山塘、山涧石缝及水田里都繁殖“革命鱼”,顿感耳竖眼亮。这个鱼名,有新鲜感,叫我趣又深思。

  一天,友人吴英俊引路,冒着绵绵细雨,来到福安村了解“革命鱼”。真想不到,不论男女村民,一问及“革命鱼”都不加思索地回答,“那是在山洞里生长,具有强大生命力野鱼。”72岁村民吴清浩,从十几岁起捕鱼,是村里传统渔农,他认同了村民对“革命鱼”那样的评价。说归说,实归实。知道我疑惑还未得其解,于是,吴清浩当即联系另一位渔农,约十几分钟,我们便看到了“革命鱼”。

  渔农从水盆里捞出几条“革命鱼”,轻快地丢到水泥地板上,“革命鱼”显得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有的跳跃,有的俯身前行,有的翻滚等,宛如在表演杂技和功夫节目。十多分钟鱼儿们安静下来,这时,围观者以为缺氧而呜呼,用手轻触头部,它们又立即翻滚而起,鳃部、背部和尾部的刺条倏地全面展开,如临大敌,神威四射;又如那神功者乘机休息片刻后猛醒的那一刻,显示出无所畏惧、意志坚强、战无不胜超强气势。“杂技”和“功夫”均表演后,“革命鱼”便成了美味午餐。那鱼鳞、鱼刺坚硬又锋利,但那鱼肉则是白皙、细嫩、清甜、鲜美,故常为村里“好酒者”的特色佳肴。

  “革命鱼”个不大,头却较大;大的有三个手指那样,一般两个手指大的居多,长约六七厘米;遍体鳞裹,色呈浅炭黑的、深灰的,或金黄淡灰相映的。山塘、山洞、山涧石缝与水田相连的地方,是最适宜“革命鱼”生长的环境。福安村具有这种生态环境,因此“革命鱼”繁殖生长历史悠久,单曾用名就有“硬头浪鱼”、“双斑鱼”(俗称)等。“革命鱼”那机灵和生命力,令绝大多数淡水鱼难于相提并论。村民吴淑志说,“用海陆空战士形容一点都不过份!水里能劲泳速泳,坡地、草地和干田里能爬行或侧身蹬行,也能翻越田埂找水源和觅食,还能蹬爬40度的山坡;一年至少有四五个月在山洞、石缝或缺水的山塘里过日子,没有一点的外来饲料补给,但照样平安无事;它们嗅觉十分灵敏,每年春天第一场大雨下来时,便从山塘、山洞、山涧石缝里翻跃奔向田间集会,寻觅食物,产卵繁衍。这种鱼知道从哪里出来,也知道从哪里回去,有周期胜,懂季节,熟线路。”

  福安一带的村民,什么时候将原名“硬头浪鱼”或“双斑鱼”改叫“革命鱼”呢?说法虽然不够完全相同,但意义基本相连相通。村委会原主任吴朝珍已76岁了,他说,小时候就听到这鱼名了,至于什么时候改名不太清楚,只听说这种鱼是生长在山塘、石头缝等艰难环境里头的,饥饿对生命威胁不大,因具有顽强生命力而改名。89岁老村民吴建军介绍,上世纪30年代末,共产党队伍驻扎在福安这一带的山洞边,甚至在石洞里,与敌人周旋,与村民密切联系,为村民寻找生活资源。于是,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山沟、山塘、山涧石头缝等的山鱼并告知村民。村民喜出望外说,革命队伍来了,山鱼也见越来越多了,为纪念革命队伍为村民做实事,将原鱼名改叫“革命鱼”。

  村民吴淑志这样解读:“上世纪40年代初,福安村这一带驻扎着共产党队伍,但国军、日军鬼子及山匪也在猖狂活动。为便于革命斗争,共产党的队伍较为隐蔽,挨着山里山洞居住,但经常与村民密切接触,在村里和山里灵活、机动和周转,也采取与敌人明斗和暗斗的战略战术,处处表现出机智勇敢、不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气概。那个年代,驻扎福安山里的共产党队伍,‘硬头浪鱼’就是主菜。村民捕到‘硬头浪鱼’就秘密送给共产党队伍当送饭菜。清水煮‘硬头浪鱼’汤甜美,营养高,为革命队伍成员增强体质,蓄积力量干革命作出了一定贡献。这种鱼对共产党革命斗争有帮助、有功劳,因此革命队伍里有人建议改叫‘革命鱼’。从那时起,福安村民便改口‘革命鱼’。随后,美城、安仁、美党、文玉及建群等周边村庄村民也改叫‘革命鱼’。”

  曾叫“硬头浪鱼”、“双斑鱼”的鱼,一改称“革命鱼”,便有历史文化意义。从那时起,“硬头浪鱼”、“双斑鱼”的叫法便被渐渐淡化,“革命鱼”却成为村民顺心顺口常用语。其实,那也是村民心存的一种感恩。

很赞哦!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