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贵州 > 安顺 > 平坝县 > 平坝县地名

从安平陈氏看平坝文化

更新:2020-09-16 23:18平坝县地名

导读:平坝县历史佳绩。笔者惊异之余,于是求之史册,试图从中寻求答案。 一、历史际遇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

平坝县历史
  明、清五百余年间,贵州科甲鼎盛,在功名的驱使下,广大士人走出崇山峻 岭,角逐于华夏的科举场中,书写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骄人成绩,被人誉为“俊杰之士,比于中州”。
黔中一隅的安平县(今平 坝Ρ县)亦表现不俗,在清代的二百六十七年间,人才辈出,世代不衰,涌现出十一位£☨进士、百余名举人及上千名秀才。
其➟♉中白云陈氏,一枝独秀,有“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翰林”的佳绩。
笔者惊异之余,于是求之史册,试图从中寻求 答案。
  一 、 历史际遇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朱元璋待全国形势稳定后,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领三十万大军自湖广、四川入黔 ,占领了有“滇之喉”之称的战略要地贵州,随后迅速 瓦解了云南元军梁王的残余势力。
全国统一后,为了稳定西南地区的形♿✲↷势,加强对湖广、川滇的有效控制,明王朝更加重 视贵州的战略地位。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基于贵州境内尚不稳定 ,于是驻扎军队, 建立卫所,在原贵州卫所属平坝驿增设平坝卫 (今平坝县城),领五千户所。
之后,明王朝为解决驻黔二十万军人及其家属的供给,想出 了一个耕战结合的好办法,那就是将驻军改❋为屯军:在战乱时期,出于军事的需要,屯军担负“戍兵屯田,就粮自赡”的任务;和平时期,屯军从事农耕事务,自给自足,余粮可供应后勤之需。
随着经济的需求,商屯 、民屯亦应运而生。
这样一来,屯、堡便在黔中军事要塞及驿道两侧遍布开来。
而屯堡的主人 ,则是军人、移 民、商人、工匠,在这块未开垦的土地上建立家园,繁衍生息。
他们带来了中原与湖湘、川蜀的先进文化、经商理念及耕织技术,从而加速了贵 州经济的发展。
平坝的屯堡源于此时,亦最具特色。
  二、地理环境
  平坝位于黔中腹地,苗岭山脉西段,乌江上游,三岔河东南岸。
辖境四面东连清镇,南接长顺,西与安顺毗邻,北 与织金隔河相望。
明 代,平 坝卫是安顺府的辖属,古来就是内地入滇的必经之路,有“右临粤西,£☨左控滇腹”之称,兼之地处贵阳与安顺交通要道之间,因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我们从明初傅友德率军远征云南及清初平定“吴三桂之乱”及“改土归流”中,✝不难发现平坝为官军储粮备战的后勤供给基地,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贵州山多地少, 所行跬 步,然而平坝得天独厚:♫地势平坦,水田连片。
在贵州十八个万➟♉亩✟⇞大坝中,平坝♫就占了五个,加之水源丰富,气候宜 人,适✻¼宜农作物生长 ,因此明清以来,平坝有“黔中粮仓”之称。
  平坝与黔中 商 业城市安顺毗邻,距全省政治、经济、文 化中 心贵阳仅五十公里。
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平坝获得不少经济利益和文化资源。
平坝的商人往返于黔 滇之间,辗转于安顺与贵阳两地,运去了家乡的优质大米、名酒名茶及土特产,再购进当地所缺物资。
这不仅繁荣了当地经济,而且丰富了民众生活;平坝士人常到贵阳求学,受教于博学鸿儒,享 受较高的文化教育资源。
  三、文化传承
  朱元璋君 临天下之后, 便把教育作为基本国策,作为 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贵 州,他在加强政治、军事统治的同 时,强调“移风善俗✤�,礼为之本;敷训导民,教之为先 ”。
在这种思想的指 引下,驻黔官员忠实执行“广教化,变土俗,使之同于中国”的基本国策。
清代大兴官学,作养人才,书院、义学、私塾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据民国《贵州通志•卫学表》、《贵州通 志•县学表》及民国《贵州通志•书院表》所 载, 平坝卫学建于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 设学官教授、训导各一人;学子大多来自江南军户家庭。
清代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Σ☩由于“改卫设县”,平坝卫易名安平县,改原卫学为安平 县学。
嘉庆二 十一年(公元181 6年),安平“治平书院”创建,标志着安平文教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无疑对平坝的文教勃兴及人才的涌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屯堡人大多为明初从征将士,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涉猎较广,见识较高,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他们远离故乡,万里入黔,视贵州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面对“蛮天僰雨,鸟道蚕丛”的黔中大地,他们修卫所,建屯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们修民居,建街区,兴学育才,务农经商;他们宣 扬中原 文化,发展商业贸易,推广先进的耕织技术,传授手工工艺,把贵州的经济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在安平士人心中,尽管生 活艰辛,仍不忘勤奋苦读,志在功名。
他们 遵循圣人之教,把“少而学之,壮而行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视为人生奋斗的理想。
我们 以白云陈♙✴氏家族为例,其先系江南扬州府人氏,明初随傅友德远征云南,后落籍安平。
在其后的二百余年间 ,一直世 袭左所 “百户”的官位。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陈氏第八代后人陈懿,为谋求发展,弃武从文,问鼎科场 ,为入黔陈氏科考↡➳☨第一人,之后,每届科考均有陈氏后人入闱,并以此进入仕途,成为“四世为令(县 令)”的书香仕宦家庭。
在明清交替的时期,陈氏十二代陈祥士因忠于南明政权,不仕清廷,而以行医为名,暗中进行反清活动。
其子恭锡,顺应潮流,参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乡试,中举后授直隶(今河北省)丰润知县。
恭锡之子陈法 ,奋四❈世之余烈,独步科场,蝉宫折桂,为平坝进士第一人。
之后,其弟陈澂、子庆升、孙若畴接踵而起,荣膺进士,成为平坝士林之骄傲。
“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翰林”出现,为平坝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安平进士
  当代贵州著名学者刘学洙先生曾说过✲Σ☩这样一段话:“不了解贵州进士,就不了解贵州文化。
”的确,在封建时代,一个地区出了多少进士,标志着这个地区文化的强弱。
明代是贵州 科举的萌芽期,平坝 卫无人中进士。
清代贵州文教勃兴,科甲鼎盛,安平县有十一人荣膺进士,位居黔中中流。
其姓名、科分、宦迹及成就如下:
  1、陈法: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进士,入翰林院,散馆任检讨。
之后历官顺 天(今北京✤�市)乡试房考 官、会试同考官、刑部河南司郎中、直隶顺德(今邢台)知府、山东登州知府、江南淮扬道、卢风监司、山东运河道、大名道。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其因为河督白钟山辨枉,引咎自责, 被革职戍 边,获赦后,先后主讲于贵阳贵山书院。
陈法平生笃志理学,善文工诗 ,著有《 明辨录》、《易笺》、 《河干问答》、《内心斋诗话》等。
  2、陈澂 :陈法弟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进士,官江苏溧水知县。
   3、陈庆升:陈法子,乾隆十三年(公元174 8年)进士 ,散馆授检讨。
官至大理寺少卿。
父因河干事被谪戍边,庆升呈请以身代父赎罪,乾隆帝感其纯孝,“哀而释法”。
  4、左书: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进 士,官知县通判。
  5、陈若畴:庆升子,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进士,官湖北远安、黄冈知县。
  6、 黄燮: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进士,官工部屯✤�田司主事。
  7、黄恩培: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进士,官知 县。
  8、何燮:嘉 庆 二十二年( 公元1817年)进士,官  贵州黎平府教授。
  9 、刘芳云: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进士,官知县。
  10、张亮采: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进士,官知县。
  11、孙燮雯❈: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进士,官山东 知县。 
  五、陈氏家族的历史贡献
  在明清贵州的历史长河中,陈氏 家族对黔中文化、黔人公益事业及推动地方文教的发展均有着重大的贡献。
近人杨恩元在《黔南丛书》中,对陈氏家族的兴起有如是评价: “顾安顺,在明清两代 ,不少传人♙✴,而最近所属的安平殊为远逊。
惟 清 中叶时,陈 定斋(陈法晚号)昆仲崛起兹邑,文章政绩,皆足模范当世,取法 后来…… 庶几览者,知黔中文化有开必先,不待 郑(珍)莫(友芝)出己名作如林,后先济美。

  陈法系贵州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名满黔中,远播海内。
《黔诗纪略后编》对其学术 成就及教育思想有如是直言 :“吾黔理学,有明以孙文恭(应鳌)、李同野(渭)为开先。
孙李之学时 有出入惟定斋祈响紫阳,粹然一出于正。
主讲贵山书院二十年, 申明学约于科举俗学之弊,谆谆致戒。
”在陈法心中,教育是 “敦行谊以为风俗”的根本,是“育人才以备国家之用”之大业。 
他痛感家乡文教落后,总想为父老兄弟作一些实 事。
自被赦返里后,他毅 然投身于教育, 为家乡培养人才。
在主讲黔中最高学府✻¼贵山书院期间,陈法潜心讲学,亲订《 学约》,严格规范学子品学。
据《安平县志》所载:“ 先生掌 教贵山书院十年,所 得修脯,一无所取,为置书院膏火,数遣人往京师购置内版书贮院中。
”如此高尚的情怀,赢得了学子的敬爱。
陈法逝世之后,贵山书院的学子们特组织“陈公会 ”,并于每年陈法的生日举行纪念仪式,以缅怀其功德。
由于陈法与乾隆年间执掌贵山书院的教育家艾茂(麻江籍进士)、张甄↡➳☨陶(福建闽 县人)对贵州教育的卓⇧⇝→越 贡献,因此被贵山书院学子誉为“三先生”。
之后,贵山书院将三人合祀,让时人、后人缅怀其功德。
  陈法、陈庆升、陈若畴祖孙三代,均关心贵州乡人的公益事业。
北京樱桃 胡同中有贵州籍进士周起渭的住 宅一所。
周逝世 前曾留下遗愿,将此捐作“贵州会馆”,为来京的黔中人士提 供憩息之所。
这一善举,甚得陈法称 许。
之后 ,陈庆升 赴京会试,时逢家变,无处栖身,便前往贵州会馆,谁知人满为患,只得“出资赁屋以居之”。
事后, 陈庆升立志修建新会馆,提供来京学子的食宿。
然而命运不济,始终未能如愿。
临终之 时,将此心愿嘱托儿子若畴。
若畴虽然一 生仕途不顺,久居下陈,然而铭记父亲遗训,誓建新馆。
二十年来节 衣缩食,集腋成裘,终于在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 )与弟若藻捐银一千四百两,在北京棉花八条胡同另辟贵州会馆新馆,从而完成了 陈氏三代人的心愿。
以上表述,读者不难看出,陈氏三代人心系黔中、热爱桑梓的高尚情怀。
  “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翰林”是安平士人的代表,是贵州 人民的骄傲。
陈氏家族的奋斗史及其对贵州文教的贡献,亦从一个侧面折射出 平坝文化的厚重 与多。
清 代诗人赵翼有诗 云:“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为此,笔者特祝贺平坝人民与时俱进,以超越前人的勇气与胆识,建设美丽富足的新平坝。

从安平陈氏看平坝文化 2014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撤销平坝县,设立 安顺市 平坝区,以原平坝县的行政区域为平坝区的行政区域...
平坝县历史

很赞哦! (148)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