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海南 > 三亚 > 亚龙湾 > 亚龙湾地名

探寻三亚历史:何时问世?新旧三亚变化在哪?

更新:2017-07-31 00:20亚龙湾地名

导读:榆亚地区古代水陆交通追溯图 明代三亚核心区域。白字为当代,浅红字为明代。五角星表示“里”的主村。 文/图 何以端 古三亚何时出现,位置在哪? 迄今为止,未见信史意义上的

榆亚地区古代水陆交通追溯图

  明代三亚核心区域。白字为当代,浅红字为明代。五角星表示“里”的主村。

文/图 何以端

  古三亚何时出现,位置在哪?

  迄今为止,未见信史意义上的答案。人们所谈的古三亚,其实都在今三亚。

  本文据史料考证:明代三亚能形成较大居民点,出现墟市,再到成为整个崖州东翼的社会中心,主要凭借三大支柱。

  古驿道定位了古三亚,毕潭港位置浮出水面。三亚河口文明随水文而演化,形成相距二十里的上、下两大块。古三亚涅槃于一片葱绿田洋之中,今天无人知晓。

  三亚不光有鹿回头故事,还能追寻足够多的信史。文中各节观点,均系首创。

  另辟蹊径寻源头

  三亚,作为一个地名,最早什么时候出现?

  现存明代两种海南史料,《正德琼台志》及《万历琼州府志》,都载有“三亚里”。此前的其他史料,均未发现“三亚”地名。

  里,与都图一样,是自元至清的基层赋役单元,每里或图包含不少于110个有男丁的户。明初定制,全国每十年一次“大造”(人口及田亩普查),录入“黄册”,据以征集赋役,并调整、增减都图建置。三亚里的创建,肯定源自某次大造后的增设,自然也载入当时的地方志,可惜史料早就亡佚了。

  成书于1512年的《正德琼台志》,是现存最早的海南地方志,如果不得不以这个年份作为三亚地名出现之始,肯定存在较大误差。

  笔者发现,还有一个可靠的追溯渠道,就是选举(科举)人物志,即该志第三十九卷。

  历代均重科举,对有科举功名的人,府县方志照例全员记载,包括中举或入贡的年号、生员名字、籍贯等等,历代相传。这就提供了有效前溯的可能胜。

  贡生,是从府、州、县儒学廪生中,选拔优异者应试,以便升入国子监(太学)读书的人。“廪生”是食朝廷米粮的正式学生,须是秀才中试的一等者;“贡生”意为向国家贡献的优秀人才,通常被称为副举人,是外放做官的起码资格,其中能进太学的,就是“监生”了。

  贡生的主要来源是各地每年一次的举荐,称为“岁贡”,此外另有一些不定期、不同名目的入贡。岁贡的数量,不同时期略有更改,多数时候按照明初定制,即府学每年二人,州学两年三人,县学每年一人。三亚古属崖州,州级儒学“廪生”限额为30人,每年可以交替“贡生”一人或二人。

  在贡生记录中,寻找到最早的三亚里。

  三亚年龄:580余岁还是610余岁?

  提到大明宣德(1426-1435)年号,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稀世珍宝“宣德炉”,也有人会想到臻于古代烧制技术高峰的宣德青花瓷,还有人知道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在宣德,明前期向中期过渡,尚属“繁华盛世”。

  宣德某年,崖州儒学照例又有廪生被举荐为“岁贡生”了。

  不知道这年是一名还是两名,也不知道岁贡的相貌、高矮、年龄、学问,只知道其中一位,姓傅,名谦——如果三亚市区要写一本像样的历史书,宣德炉与青花瓷未必会提及,但这位傅谦,或许注定不会被漏掉。

  为什么?因为傅谦的籍贯是“三亚里”,是迄今为止见于记载的第一位“三亚”贡生,而这个记载,又成为我们今天能找到“三亚”两个字的最早源头。

  这有点像北京猿人那个头盖骨。成千上万的北京猿人曾经来了又去,无影无踪了,唯有这个头盖骨偶尔留存、又偶尔被发现,从而被追溯确认出东亚直立人的整整一个进化阶段。在三亚的历史上,傅谦先生,就是那个头盖骨。

  傅谦入贡以后,正统年间(1436-1449)三亚里再有谭政入贡,此后做过“田州府照磨”。照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监察和审计长官,府级照磨,品秩为从九品。再后的弘治二年(1489年),三亚里人王尚忠,高中应天榜举人,这是“三亚”第一位举人。其弟王尚文,亦入弘治岁贡(均据《光绪崖州志》)。此外,弘治岁贡的三亚里人谭经,官至湖北襄阳县丞,县丞就是副县长,正八品,大的县才设置。

很赞哦!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