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河北 > 沧州 > 黄骅 > 黄骅地名
河北省黄骅出土战国瓮棺葬 是所谓的“缸葬”吗?
更新:2017-05-19 06:01【黄骅地名】
导读:瓮棺葬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瓮、盆为葬具,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个别成人也有用瓮棺,一般用2或3件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或室内地面下。瓮棺葬
瓮棺葬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瓮、盆为葬具,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个别成人也有用瓮棺,一般用2或3件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或室内地面下。瓮棺葬的葬具一般是日常使用的陶器,底部一般钻有小孔,作为死者灵魂出入的地方。无论是幼儿瓮棺葬或是成人瓮棺葬,随葬品一般较少,多则几件,少则一件,或没有随葬品。瓮棺作为一种特殊的葬具,它的使用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它的出现与后期的石棺、木棺具有共同的信仰和观念,即灵魂不灭。
河北省黄骅市今年5月首次在郛堤城遗址附近发现瓮棺葬后,经过几个月持续发掘,目前已发现瓮棺葬超过110座,墓葬形制与规模均为全国罕见。
考古发掘现场遍布大大小小的墓坑,墓坑内以瓮、盆等陶器为葬具,2件或3件扣合在一起成为一具棺葬。来自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黄骅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已发掘儿童瓮棺葬107座,成人瓮棺葬6座。
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说,“由于2000多年来河道挖掘以及自然环境破坏,目前我们发掘的只是整个瓮棺葬群遗址的一部分。据现场勘查,在发掘点向南150米范围内都有遗迹发现,成人瓮棺葬区范围可能比目前的规模大很多。”
据考古人员初步统计,已发掘出土的113座瓮棺葬中,形制多达20多种,经鉴定为战国时期器物,其中6座经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鉴定为成人瓮棺葬,且为一次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介绍说,此次发掘的瓮棺葬墓地类型多样、分布密集、年代清楚,在全国同类型墓葬中规模较大,对研究2000多年前的丧葬习俗、城池状况极为重要。
郛堤城遗址位于黄骅市城区西北部,在史书记载及相关研究中,多被当做战汉时期军事防御城池。当地历史学者认为,瓮棺葬墓地实际上是郛堤城的一部分,大规模儿童墓葬的发现反映了当时城池的繁荣,同时也对此前古城是单纯军事城池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延伸阅读
瓮棺葬(urn burial),古代葬俗之一。古代以瓮、罐一类陶器作葬具的墓葬形式。多见于史前时代(中国流行于新石器时代直到汉代)。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但日本在绳纹时代和弥生时代有成人瓮棺葬。欧洲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一些文化,还盛行以瓮棺盛放骨灰。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或室内居住面下,也有专门的儿童瓮棺葬墓地。有人将洗骨葬和火葬的葬具称作藏骨器或骨灰瓮,以区别于一般瓮棺。
瓮棺葬出现于新石器时期时代至解放前,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留这种习俗。瓮棺葬具绝大多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陶器。有的器物在出土时表面还留有一层黑灰或草 泥土痕迹。在仰韶文化半坡等遗址中也有尖底瓶瓮棺或陶罐口部相对,瓮棺为横置。汉代瓮棺葬多由盆形和筒形的陶质器物套接而成。
婴幼儿瓮棺葬多出现在居住区,是体现当时人们对小孩子的体贴和爱护,以防止野兽对小孩子尸体的伤害;再或是因小孩太小,未行“成丁礼”,故不能埋进本族成年人的公共墓地。也有研究者认为瓮棺是死者实现转生前所居的模拟“子宫”,成人瓮棺葬的墓主是某些原始氏族部落的精英人物 ,用瓮棺葬埋葬这些精英和夭折的儿童是为了加速死者的二次转生。
这些陶瓮以及瓮盖不是专门烧制的,而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储物器随机拿来用于埋葬之用。因此,出土的瓮棺规格不同,形状各异,其中瓮盖也是由陶片、陶钵以及陶盆等随机组成的。众多的儿童瓮棺墓,既显示出当时社会生活水平低下儿童死亡率极高的现象,也说明儿童受到了特别的照顾。此外,很多瓮棺底部或用作棺盖的盆上,大多有一个小孔,有的钻成很规则的圆形,有的则是敲击成不规则的形状,小孔上往往还加盖一块小陶片,其内表面还涂有红色颜料。
考古发现
河北
河北迁安发现战国时期“瓮棺葬”的“一釜两瓮”的形式。
2005年,河北省考古人员在河间市发现汉代和唐代的墓葬群,其中包括西汉时期瓮棺葬7座,瓦棺葬3座,在瓮棺上还发现了可能是希望死者灵魂复生而打凿的小孔。 为配合河北沧州到保定的高速公路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牵头对沿线进行考古调查,在河间市区西北约7公里小张庄村南,发现一个汉代和唐代的墓葬群,通过发掘,共找到墓葬13座,分为南北两区,其中有西汉时期的瓮棺葬7座、瓦棺葬3座,唐代的砖室墓3座。瓮棺和瓦棺葬主要在北区发现,南区仅发现唐代砖室墓两座。勘探表明,北区的南部和西部还可能有大面积墓葬存在。瓮棺葬和瓦棺葬都是汉代埋葬未成年儿童的方式,这么多瓮棺葬和瓦棺葬的发现,证明当时这一带儿童死亡率较高。
很赞哦!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