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吉林 > 吉林 > 昌邑区 > 吉林文庙 > 吉林文庙地名
吉林旧书市场:文庙前卖旧书 爱书人“自留地”
更新:2017-08-16 02:05【吉林文庙地名】
导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脑、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书市出现低迷状态,新书一茬接着一茬刷新,而旧书市场却很难有更大的吸引力,渐渐买书者越来越少,卖书者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脑、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书市出现低迷状态,新书一茬接着一茬刷新,而旧书市场却很难有更大的吸引力,渐渐买书者越来越少,卖书者纷纷转行,旧书市场的生存空间越走越窄……
现状:过客多驻足少
提起吉林市安康胡同和文庙胡同,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准确位置。可换成旧书市场,大家立即有了精准定位。吉林市最大的旧书市场位于吉林市文庙博物馆后身,孔子雕像脚下。
这里从不缺乏热闹,清晨开始的文庙早市,一直持续到早上8时30分许,短暂的沉寂之后,旧书摊主陆续开始摆摊。他们带着线手套,从三轮车上搬出一摞摞沉重带着灰尘的书籍,差不多半小时才能把全部书籍展开。同样到来的还有古玩摊主,但他们轻松了许多,不仅物件小巧,更重要是心情。
19日12时许,逛旧书市场的顾客上百人,旧书摊占据三五米长的地方,人们大多停下看看,便默默离开。而古玩摊床仅占据一米见方的位置,却吸引众人驻足,如果有人相中了他们的宝贝,摊主会神采飞扬地介绍,嘴角不禁露出一丝笑容。
书籍:旧书市场大多卖“新书”
当然,旧书摊也并非门可罗雀。前来的顾客中,中老年居多,学生次之,青年人较少。走过几家旧书摊发现,旧书摊大多卖“新书”,所谓新书,主要是文学名著、期刊杂志、学生教材,这几类书籍占据了书摊大部分位置,而古籍善本则相对不多。
“那些书主要是收藏和搞研究的,买的人少了,我们只能多放一些有销路的,要不怎么有出路?”一名中年摊主说这话时,透露些许无奈。
13时许,79岁的市民桓福生来到旧书市场,他想买一本介绍金日成的传记,可走了总共十几家书摊,却一无所获,最后,他停在孙德昌的摊床前,情绪低落地说:“卖书的人太少了,找本想要的书太难了。”
没能满足顾客的需要,孙德昌也有些失落:“留个电话吧,我回家找找,如果能找到,我给你打电话。”
摊主:大多转行仅剩20余家坚守
70岁的孙德昌做旧书生意已经十五六年。他从小喜欢读书,那时候没有未成年人阅览室,他经常“溜进”成人阅览室看书。
虽然工作与图书无关,但他爱书的兴趣没变,经常收集书籍。“上世纪90年代,卖旧书的相当多,淘到几本自己喜欢的好书,高兴的不得了。”
退休后,他感觉闲不住,便自己摆起了旧书摊。“收书也是一大乐趣,看到送来的是好书,要装作镇定,压低价格,拿下那一刻,简直心花怒放。”说到此处,他乐了起来。
他也到收购站淘书,“那活儿又脏又累,挑完了还得帮忙收拾,最后还得花钱买书。”虽然辛苦,却是一种乐趣。
然而,随着旧书生意的没落,他的兴趣也下降了许多。以前上百个旧书摊,到现在仅剩下20余家。他现在几乎不再去收购站,仅偶尔收几本书,大多时间就是卖自己的书。“有时候一天净收入才10多元钱,刚够个午饭钱。”孙德昌说,他有退休金,虽说不为挣钱,就是图个乐趣,但市场没落,他年龄也大了,已经有不干了的想法,“等手头这些书卖差不多时,也就安心在家待着了。”说完,他轻轻叹了一口气。
情结:为了留住旧书摊多给钱
市民张先生是旧书市场的常客,他一周要来两三次,许多摊主见面都称他“张师傅”。一般人买书都砍价,但他不但不砍价,有时候还往上加价,在别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我觉得书本身价值,远远超过我付的钱,我要感谢这些摊主能收到这样的书,我多加一两元钱,就是想提高他们的积极胜,挽留他们继续卖书。”
他对书有种特殊的情结。他早年曾靠几本书,与别人开了一家松树明子的加工厂,他深知知识的力量多么强大。退休以后,他喜欢研究历史和周易,所以经常到旧书市淘书。
“有人觉得旧书是别人不要了的东西,但我却不这么看。大家买新书时是大浪淘沙,一定挑最好的购买,所以卖到旧书摊上的书,是经过过滤的,是经过历史沉淀仍然能流通的,是精髓中的精髓。”
看到旧书市场走向没落,张先生的心里十分难过,所以他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给旧书摊主一些“安全感”。
专家:给爱书人的“自留地”
很赞哦! (194)
下一篇:吉林文庙:不一样的“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