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内蒙古 > 阿拉善盟 > 阿拉善右旗 > 阿拉善右旗地名

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天籁神韵——用心听到的阿拉善右旗(王承栋)(3)

更新:2017-07-05 12:17阿拉善右旗地名

导读:对于骆驼,或许大多数人只是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其实,骆驼算得上人类最早的朋友。早在5000多年前,骆驼就被居住在蒙古、 新疆 一代的民族作为一种“

  对于骆驼,或许大多数人只是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其实,骆驼算得上人类最早的朋友。早在5000多年前,骆驼就被居住在蒙古、新疆一代的民族作为一种“奇畜”驯养了起来。作为心中的“家神”,骆驼哺养了一代又一代阿拉善人。

  阿拉善自古以来是骆驼繁衍生息的天堂,游牧民族文化的摇篮,被美誉为“中国骆驼之乡”,而阿右旗更是“驼乡中的驼乡”。如今,对阿右旗人而言,温顺、良善、坚韧的骆驼,不仅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文化之源、精神力量、情感寄托。

  北方辽阔的大地,千百年来主要的运输工具就是骆驼。那些不知疲倦,其实也无法疲倦,或者不能疲倦的骆驼客,牵着一队队骆驼,行走在大漠、荒山里,行走在烈日、风雪中,将当地的特产输送出去,再将外地的物资驮运回来,以此换取生活费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于悲欢离合中不知书写了多少的心酸艰苦、憧憬希望!

  巴丹吉林镇,原名额肯呼都格镇,是阿右旗政府所在地,也是阿右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心。在巴丹吉林镇东入口,有一座铜雕的“阿拉善神驼”,远远仰视,神驼似从巍峨的山峰中奔腾而出,又似在沙漠中腾飞而起,昭示的正是这个坐落于大漠深处之地的人们对骆驼的情有独钟。

  阿右旗人在立地条件艰苦、资源禀赋差的客观现实面前,锤炼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骆驼精神,与“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阿拉善精神高度契合,成为全旗不甘人后、敢于争先、负重前行、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阿右旗博物馆,展区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序言厅、骆驼起源进化厅、骆驼文化厅、中国骆驼产业发展厅、骆驼产品展示展销厅。走进大厅,首先看到的两幅铜质版画,都是以称赞骆驼为题材。

  一幅讲了很久以前,骆驼原本有一对美丽的大角,还有一条漂亮的尾巴。后来,天庭要进行动物比赛,鹿便来向骆驼借驼角,马则借驼尾。骆驼对它们很信任,于是答应了要求并约定等比赛完后归还。比赛中,鹿和马都以美丽的身姿赢得了好评,可事后鹿再也没有还角,而且躲进了树林;马也不愿归还,但它对骆驼说,愿意承担一部分骆驼的负担。从此以后,常看到马驮着人,拉着负重的骆驼前行。骆驼每每望着地平线,等待着鹿归还驼角。

  另一幅讲了同样是很久以前,天庭要竞选十二生肖,骆驼作为竞选者最具实力,夺冠在望。没有实力的老鼠也想参加,善良的骆驼便带着它一同前进。没想到竞选当天,老鼠竟然欺骗了骆驼,越过骆驼的头顶,成为第一,倒让骆驼落选。从此,骆驼见到老鼠洞,总要使劲踩踏,直到平整才罢休。天帝怜悯骆驼,赋予它十二生肖的全部体征:鼠耳、牛脊、虎背、兔唇、龙颈、蛇眼、马鬃、羊胸、猴毛、鸡腿、猪尾、狗鼻。而其独特高大的体魄、持久的耐力,却是任何动物都无法比拟的。

考察团在长城脚下留念

  阿右旗人与骆驼同生共长,可谓相依为命,由此衍生、凝聚的驼乡文化,则成为阿右旗文化园中一朵亮丽的奇葩。

  遥远的海市蜃楼,驼队就像移动的山,神秘的梦幻在天边,阿爸的身影若隐若现;浩瀚的金色沙漠,驼铃让我回到童年,耳边又响起摇篮曲,阿妈的声音忽近忽远……

  在大漠,在戈壁,到处都可以听到这首《苍天般的阿拉善》,既唤起无数人对阿拉善的眷恋,又折射出骆驼在阿右旗人心中的地位。

  无论朝霞中陡峭的远山,还是夕阳下流动的沙峰,无论狂沙如何弥漫,无论道路如何遥远,在大漠装备坚毅,在戈壁披挂疾风,不停地穿越,驼队行走的路,就是希望的路。当梦中的驼铃响起时,那是天地间最美的赞歌。

  “无边瀚海人难渡,端赖驼力代客船。”时代在前进,历史不会忘记,千百年来,骆驼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用宽大的脚掌走通了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

  曼德拉山岩画中优美的骆驼告诉世人,阿右旗是双峰驼最早的驯化地之一。这些形象生动、姿态优美的骆驼,或驮着太阳,或载着牧民,或单身,或串影,极具学术艺术价值,是中国乃至世界岩画界都不能绕过的焦点。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为支援西藏建设,国家动用包括阿拉善的骆驼在内的4万峰骆驼运输货物;1953年初,阿拉善骆驼被调集给进藏部队运送粮食和补给,浩浩荡荡的驼队,穿越巍巍昆仑,翻过风雪唐古拉山,悠扬的驼铃声给枯燥的长路添了些许色彩;1950年,修建青藏公路,阿拉善骆驼被征用,和其他地方调集的骆驼集聚格尔木,使那片荒凉的高原上出现了“万驼走高原”的盛况。如今,那些死去的阿拉善骆驼,早已尸骨不再,但那一曲壮烈的驼铃曲,还久久飘荡,永远难以让人忘怀。

很赞哦!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