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四川 > 甘孜州 > 色达县 > 色达县地名

色达,色达!(佛学院金川马尔康纪行)

更新:2017-06-29 01:26色达县地名

导读:“色达”这个词,在藏语里是“金马"的意思,为此,当地还特意修建了一座金马广场,就位于县城的中心。 有一篇流传甚广的网文,名为《宁玛的红辉》,作者是个皈依藏传佛教的上

  “色达”这个词,在藏语里是“金马"的意思,为此,当地还特意修建了一座金马广场,就位于县城的中心。

  有一篇流传甚广的网文,名为《宁玛的红辉》,作者是个皈依藏传佛教的上海人,写的就是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故事,后来它甚至还成功出版成书。对色达的来历,该文写道:

  “关于‘色达’这个地名的来历,在当地流传着一个传播很广的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蒙古某部落的三兄弟之间,发生了争执,兄弟阋墙,没法再共处下去,有一个兄弟便带着全家离开部落,前往南方寻找新的安身之地。途中他遇见一个喇嘛,指点他说,你继续往前走,走到一个有金马的地方,那就是你的安家之处。喇嘛说完就不见了。

  “他们来到今日色达这个地方,发现群山中有一大块平原,地势平缓,草木丰盛,连绵的群山中,有一座山的形状有点象一匹马,他们便停了下来。当他们安营扎寨时,从地底下挖出一块状如母马的黄金,这更使他们确信,这是上天的旨意,他们从此应该在这儿生活下去。后来,人们便把这个地方称为‘金母马坝’,译成汉文,就是‘色达’,‘色’,在藏文里是金子的意思,‘达’,藏语里是指的就是马。”

  《宁玛的红辉》继续写道:

  “还有关于‘色达’地名溯源的另一种说法,是说古时青海湖的依日一带住着一个姓氏为‘东’的部落,部落首领生有四子,前面三个儿子先后夭折,为了让四子能活下去,部落首领请巫师念一部极具神力的‘丹增瓦曲经’,果然救活了老四,遂将四子取名为‘东·瓦曲交’,以使他能长久得到这部经的庇护。

  “自东·瓦曲交起,从此形成了一个新的‘瓦修’血缘系统,藏语里将这一世袭部落称为‘瓦修色达’。约在三百多年前,这一部落迁徙到今色达一带,流连于这儿美丽富饶的大草地,遂在此长期定居下来。“瓦修色达”作为此处最大的氏族,在这儿统治了二三百年,此地由此被人们称为‘色达’。

  “听说色达新编的地方志里对‘色达’的来历保留了后一种说法,对前一种传说则因‘证据不足’而语焉不详。不过,当地藏民显然对前一说抱有更大的热情,他们宁可相信有关从地底下挖出金马的故事,并以此引为色达的自豪和骄傲。”

  
  (色达县城中心的金马广场)

  对一个首次来到喇荣沟的人,当他翻过起起伏伏的山坡,终于第一眼看到佛学院的时候,第一个感觉恐怕都是——震撼,无与伦比的震撼。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去过罗马天主教的中心梵蒂冈,也到过号称世界最大寺院的拉萨哲蚌寺,更走过许许多多所谓的圣地,但即使站在气势恢宏的圣彼得或布达拉广场中央,也未曾有过这样的感觉。

  无边无际的僧舍,宛如一片红色的哈达在天地间铺陈,而红色的哈达,在藏族传统中正是献给护法神的礼物。眼前的胜景,相信并非宗教信徒的许多人,心中也会不由自主地喊一嗓子:牛!

  

  信仰者往往会千方百计地赞美自己的宗教圣地,给其加上一道又一道的光环,这座如此恢宏的佛学院,自然更不会例外。比如当地人就认为,学院左边耸立着狮子所化的阿拉神山, 学院右边则是殊胜的但金神山,而学院所在的喇荣沟,更是当地护法神树天女的居所。据说二百多年前,为了这片好地方的所有权,一位决定来此修行的活佛曾与树天女护法神大动干戈,并将女神赶到了附近的炉霍县,她不甘失败,此后经常回来捣乱,搞得僧人们不堪其扰。最后经过高人调解,双方达成协议:佛门弟子于每年藏历六月二十六日供养以树天女为主的护法神,女神则答应不再再风作浪。从此双方终于相安无事。

  

  据说有位著名活佛曾做出了一个预言:“色阿但天喇沟处,乌金化身名晋美,赐给四众菩萨徒,显密正法如明月,利生事业高如山,清净徒众遍十方,结缘其者生极乐。”人们解释说,“色”指色达,“阿”指阿拉神山,“但”指但金神山,“天”指树天女神,“喇沟”则指树天女神居住的喇荣沟;“乌金”指的是藏传佛教祖师莲花生,“四众”在佛教中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也就是男居士、优婆夷也就是女居士。这些晦涩的话合起来,大概是说将来有一天,莲花生会化身一个名叫“晋美”的人,他来到色达的喇荣沟,传授给天下信徒正宗的佛法,信仰他的人将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按照信徒们的说法,不仅这位活佛预言了晋美的大成就,就连莲花生祖师自己,也曾详细地预言了晋美的前世、今世和后世,如果这还不够的话,甚至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都曾在某部佛经中隐约说过,一个名字中带“阿”字的人,将会得证殊胜菩提佛果并护持佛陀之正法——对此人们又解释道,这位晋美的名字翻译成梵文的话,其中正好带着一个“阿”字。如此这般,可谓为主人公后来的出场造足了声势。

  千呼万唤始出来,改革开放两年后的公元1980年,一个名叫晋美彭措的喇嘛终于来到了百废待的喇荣沟,从此开始了他最后震撼世界的宏伟事业。晋美彭措于藏历火鸡年即公元1933年出生于青海班玛县,据说在童年时候便展现出许多神迹,他十四岁出家,二十二岁时受比丘戒,从而正式成为僧人,并于二十四岁时来到了色达。信徒们认为,晋美彭措通过努力学习和虚心求教,掌握了深厚的佛学知识,从而成为一名精通五明学的大学者,即使在宗教遭受毁灭胜打击的那些年代里,他也没有放弃对佛法的专研。

  到喇荣沟筹建学校时,晋美彭措已经四十七岁了,尽管这个年纪在内地尚属年富力强,但在高海拔的藏区恐怕已经向衰老靠拢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民主改革前的1959年,西藏人口的平均寿命只有35.5岁,直到改革开放十多年以后,方才大幅度提高到60余岁。

  即使以高速发展的今天而言,色达喇荣沟仍是一个生活极其艰苦、环境非常恶劣的偏僻之地,三十多年前的条件肯定更加严酷,建国后的左倾宗教政策加之文革的破坏,更使得信徒四散而去,说这里当时是一条荒无人烟的小山沟恐怕并不为过。白手起家的晋美彭措喇嘛,自带干粮自力更生,从修建一座座简陋的僧房开始,招揽四方信众,将自己积累的知识倾囊传授,终于办起了一个只有三十二名学员的佛教学习班,渐渐在当地小有名气。

  五年以后,这座历尽艰辛的小学校终于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色达县地名于1985年5月19日正式批准了喇荣学经点的合法身份。到了1987年,大概在晋美彭措的请求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十世班禅致函色达县人民地名,对他的办学努力予以了充分肯定:“新龙喇嘛晋美彭措准备在色达喇荣寺筹建一所佛教五明学学校,这是一件好事,在此,我同意并批准建之。希望你们给予应有的协助,使之切实办好。”不仅如此,班禅还欣然为学校题写了正式校名: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

  尽管有着班禅的批示,而且当时这所学校已颇具规模,学员人数已近千人,但很可能在地名主管部门看来,它仍只是一个民办讲习班,并不具备现代大学的高等教育资格。直到10年后的1997年,甘孜州宗教局才报请四川省宗教局同意,正式批准设立了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此前,佛学院的筹备工作早已万事俱备,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已经在1993年题写了汉文“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门牌,只等地名一批就正式挂牌了。

  

很赞哦!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