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山东 > 聊城 > 临清 > 临清地名

归去来兮辞(5)

更新:2017-05-24 06:32临清地名

导读:三、设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应当指出,《五柳先生传》中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桃 花源 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三、设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应当指出,《五柳先生传》中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有这些语句全都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他希望出现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能从事和平劳动的社会。   这是一道开放胜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要搞统一答案。下面引用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段话,仅供参考:   “但渊明究竟不是一个自了汉。他不完全提倡一个消极的躲避的办法。故桃花源也遂成为积极的理想,社会的模范,像‘乌托邦’(Utopia)、‘共和国’(Republic)、‘新大西洋’(NewAtlantic),那样的一个‘避’秦之地。避秦之地终于是一个寓言的世界,于是五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乡里,也就是在理想国里,躲了过去。渊明全部理想几全可以此释之。所以他不仅是一位田园诗人,彻头彻尾的诗人,而且是伟大的政治理想家。” 教学建议  学习这篇课文,当以诵读为主,教师的示范朗读尤其重要,在有准备的条件下,一次成功的范读就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大意。   要使学生读得充分,达到当堂成诵,就必须贯彻以下方针:①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文题注为准,不必列为专题,该补充的可以穿插在诵读练习进程中,以三言两语带过。②句意易明的不要讲,难一点的也要讲得简要,更不要搞逐句翻译,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诗句的意蕴。③要像读诗一样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文章理解 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读悟第2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很赞哦! (109)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归去来兮辞·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