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陕西 > 渭南 > 韩城 > 司马迁墓 > 司马迁墓地名

原生态的司马迁民祭(一)司马迁墓的初封及维护

更新:2017-08-28 23:59司马迁墓地名

导读:司马迁墓地的始封年代,为西晋时期。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垣…… 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司

司马迁墓地的始封年代,为西晋时期。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垣……

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墓地始封年代应晚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因为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只记载了殷济建石室、立碑、树垣,并未提及封墓。其原因很简单,就是殷济敬重司马迁的人格,推崇司马迁的《史记》,因司马迁卒年卒因及葬地不详,所以才在芝川城南芝水之阴的高岗上,为司马迁建了个纪念地,以供自己和其他敬仰司马迁的人随时瞻拜,寄托对古贤人之思念。这便是司马迁祠的最早形制。

后来的人觉得有祠无墓,总是个遗憾,于是便在其石室之后培土封冢,做到有祠有墓,以慰先人,亦慰后人。这便是司马迁墓的起源。

关于司马迁墓的修葺,金以前已不可考。有记载的最早修缮是在金大定己亥年(1179年)。据该年立的《重修太史公墓碑》碑文载:“惜乎时代历久,旧冢倾颓,今春姚定乃率里人命工修复”。在这篇碑记的落款处,不仅有撰文者进士赵振的姓名,还有稷山石匠、砖匠、化主、立石人的姓名,更有“施柏树伍拾银”的姓名。这个记载虽然简单,但却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第一,有“砖匠”(即现在的“瓦匠”或“泥水匠”),说明这次重修是将墓进行了砖砌。第二,在砖砌之后,还在墓冢之上栽了柏树,即现在墓上的古柏,至今已有八百三十多年。不然,为什么要在碑记上特地留下“施柏树伍拾银”的姓名呢?

对司马迁墓的第二次维修,是在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当时任韩城县令的康行僩在《重修太史公墓碑记》中这样写道:“康熙己卯秋(1699年),余有事芝原,因谒太史公祠,得观其墓。墓颠老柏蟠结,奇古万状,下以砖甓甃之。而历年久远,不无倾坍剥落之处……遂命工葺之。”文中的“葺”就是修理的意思。

对司马迁墓的第三次修葺,是在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时任韩城知县的冀兰泰倡修并主其事。这次修葺如第一次,未动墓的原结构,而是在保留原状的基础上,用砖在墓的周围再裹砌了一层,并在墓壁周围嵌入了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关于这次砖砌,冀兰泰在亲自撰文的《重修太史公祠记》中有所说明:“墓裂恐圮,砖甃又未敢动,需复用砖从外裹而修之。”

然而近年来韩城个别文人在撰写有关司马迁祠墓的文章时,为了迎合时下一些人喜欢猎奇的心理,或是为了作秀,便不顾史实,只凭想象编造故事,说什么司马迁墓是忽必烈下令修建的,司马迁墓是仿蒙古包的样子修建的。更有甚者,说什么忽必烈还亲自拜祭了司马迁祠墓等等。遍查国史和韩城历代《县志》,遍查司马祠所有碑文,从未见过如上记载。应该说明的是,司马迁祠墓历代的重修碑记保存得十分完整,也流传有序,连元祐元年(1314年)韩城县达鲁花赤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实际上是韩城地方长官,只不过是蒙古人的称呼有别)罗里重修太史祠都留有碑石,那作为大元帝国皇帝的忽必烈敕修太史祠墓、拜谒太史祠能不立碑纪念么?这只能说明杜撰者的无知。应当指出的是,这些说法虽属臆造,但却为一些不知史,不读史的人所引用甚至津津乐道,这便是对“谬论传播一百遍便是真理”的最好诠释。

很赞哦! (96)

上一篇:游韩城司马迁墓 君子长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