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天津 > 南开区 > 天后宫 > 天后宫地名
合肥最早的“大剧场”在哪里?
更新:2017-07-27 21:48【天后宫地名】
导读:○古老筝笛浦位于今天的杏花公园里 早期的歌舞艺人可没有那么讲究,随便找个土台子就可以演出,后来有了“看棚”、“乐棚”、“戏场”,直到宋元时期,中国戏曲才日臻成熟,
○古老筝笛浦位于今天的杏花公园里
早期的歌舞艺人可没有那么讲究,随便找个土台子就可以演出,后来有了“看棚”、“乐棚”、“戏场”,直到宋元时期,中国戏曲才日臻成熟,开始出现固定化的演出场所,初具剧场形制。早期的合肥曾为楚越属地,演出活动其实带有浓厚的中原以及吴越的色彩。最初是图腾祭典,到了三国时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歌舞表演。而近代以来,从徽班进京后诞生的京剧,到本土的庐剧,都在这里精彩地上演。回眸追踪合肥老剧场,我们选择从本地文献中寻觅。
筝笛浦的“水上大舞台”
提到左辅,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说起《嘉庆·合肥县志》,喜欢合肥地方文史的朋友大多听说过。左辅就是这本书的主编,时任合肥知县。一日,左辅轻车简从来到了今天的杏花公园,那里以前叫筝笛浦。面对静谧的湖水,婆娑的芦苇,遥想当年,不禁诗兴大发:搜神寻旧浦,浪说绮罗纷。艳质一时尽,清歌何处闻。落花销别琯,荒梦散朝云。回首西陵树,何曾驻夕曛。
乾隆时的“天后宫大舞台”
古代戏剧演出,戏台大致可分戏楼、戏台、露台等3类,并且大多附建于庙宇、道观、会馆、祠堂,也有的建在大户人家的庭院里。今天在一些地方还可以看到那种形式的戏台,比如合肥城隍庙里的戏台。最初,古戏台的建立主要用于酬神,后来发展为一种娱乐活动。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庐州城里就有一座供奉天后娘娘的庙宇天后宫,每到春节期间,合肥城里的艺人们都要集中到那里进行演出,有玩杂耍的,也有徽班在那里搭台唱戏演出,是合肥古老的戏曲演出场所之一。天后宫是供奉妈祖的场所。据说妈祖是福建望族林氏的后裔,28岁时羽化升天。从此以后,妈祖多次显灵救助苦难,在人们遇到困难时只要求声“妈祖保佑”,妈祖就会闻声而至,人们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是东南沿海一带的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这有点奇怪,合肥这个地方属于内陆城市,怎么也会供奉起妈祖来了?原来,明末清初,大批福建商人来到庐州城里经商,他们虽然远离家乡,但仍然保留了家乡的信仰。那批福建商人中最有钱的共有12家,他们共同出资,在文昌宫的西边盖起了一座庞大的天后宫。
城隍庙“花戏楼”是重修的
都说只要有庙会的地方就有戏台,在合肥周边的一些小庙会上倒是看见过古戏台,可都是规模太小,模样太寒酸。倒是亳州的花戏楼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不知是否可以作为那些消失了的古戏台的参照物。那座花戏楼位于关帝庙内,修建于清朝时期山陕会馆的主体建筑。有碑记云,戏台高3.25米,东西宽12.25米,当中主台宽6.75米,深10米。东西两侧有副台,各宽2.75米,向后收4.15米。主台中心突出,可三面观戏。合肥历史上作为庐州府衙所在地,其古戏台的规模应该不会逊于亳州的花戏楼。现在的城隍庙里也有一座花戏楼,但是后来重修的。原先的花戏楼和现在看到的差不多,听老一辈合肥人说过,那里上演过许多传统剧目,有《七擒孟获》、《八阵图》、《八达岭》、《英雄义》、《倒铜旗》、《白鹿血》等,还有根据戏曲改编的大鼓书,有《郭子仪上寿》、《陈州放粮》等。那时的古戏台上经常悬挂的匾额上写着“演古讽今”,可谓“一曲阳春唤醒古今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
□李云胜/文马启兵王泓瀚/摄
很赞哦!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