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新疆 > 喀什地区 > 巴楚县 > 巴楚县地名
巴楚县:戈壁胡杨林里三十年的民族团结情
更新:2017-07-23 02:58【巴楚县地名】
导读:?戈壁胡杨林里三十年的民族团结情 巴楚县阿克萨克玛热勒乡恰尔阿勒迪村民族团结纪实 ? 恰尔阿勒迪村民的全家福(资料图)。 恰尔阿勒迪村维吾尔族村民与汉族村民结对子亲密无
?戈壁胡杨林里三十年的民族团结情
巴楚县阿克萨克玛热勒乡恰尔阿勒迪村民族团结纪实
?
恰尔阿勒迪村民的全家福(资料图)。
恰尔阿勒迪村维吾尔族村民与汉族村民结对子亲密无间。
恰尔阿勒迪村是南疆喀什地区巴楚县阿克萨克马热勒乡的一个小村庄,整个村子被胡杨树包围。村里有维吾尔族、汉族两个民族。在这样一个戈壁胡杨林里的小村庄,汉族居民却占到了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是“嵌入式”居住已达三十五年之久。是什么让他们似亲人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用当地的一句话来说:他们的民族情谊就像胡杨一样根连着根、心连着心,千年不倒、万年不朽。
民族情结出团结果
三十多年前,播下民族团结“幸福籽”的是曾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自治区百强植棉能手”等多项殊荣的恰尔阿勒迪村村民谢光迪。谢光迪自1967年从四川只身来到恰尔阿勒迪村,一干便是30多年。在当地维吾尔族乡亲的帮助下,他开荒造田,在和当地的维吾尔族农民共同开发建设这片土地中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他爱上了这片热土,把家安到了这里,并介绍亲戚朋友来到了这里,用他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上世纪90年代初,他个人出资办起了“双语”学校,多年来,民汉孩子们水乳交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各族群众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蔚然成风。虽然谢光迪同志已离世,但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子女、亲戚及村民们一直踏着他的足迹,继续谱写民族团结的赞歌。
谢光迪的女儿谢正荣,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父亲离世后,她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遵循父亲的遗志,依然踏上返乡的归途,像父亲一样,她不断学习农业经验技术,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继续谱写民族团结的篇章。
谢光迪的表弟鲁登松,是谢光迪介绍来这里的亲戚之一,在这里生活也有30年之久。他通过个人努力,成为村里有名的富裕户,但不一样的是,他从没忘记是这里的民族团结情帮助了他脱贫致富。每年一到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鲁登松都要给村里的20余户贫困户送去粮、油、米、面,这件事他已经坚持了10余年。用他的话说:“村里的老弱病残、贫困户我心里最清楚,我富了,但不能忘本。”鲁登松还积极主动参与并赞助村委会的各项民族团结活动,他常说:“只要是民族团结的事,我都支持,不管多忙我都要参加。”这些年来他为村里的民族团结事业已出资10万余元。
“访惠聚”活动谱写民族团结“幸福曲”
自“访惠聚”活动开展以来,工作组也感受到了这里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并想方设法加以发扬光大。三年来,累计投入343.5万元惠民生资金,把民族团结的方方面面融入到“访惠聚”工作中,让民族团结的“幸福曲”唱响了整个村庄。特别是今年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更是把“幸福曲”推向了高潮。
工作组通过表彰村里的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举办各族村民互帮互助、“古尔邦节”团拜、“中秋节”赏月等活动,使每个村民都成为民族团结活动的参与者、贡献者,村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工作组还积极响应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子”活动的号召,带领村干部及各族村民之间相互“结对子、认亲戚”,共结下285对“亲戚”,并制作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大合影、民族团结活动剪影等宣传栏进行展示,并把他们的合影制作成“民族团结、从我做起”的标签,贴在了每家每户的大门上,还制定了“结对子”村民互学技术、共同进步的相互交流交往交融的活动方案,通过各项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发展。
戈壁胡杨林里盛开民族团结“幸福花”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恰尔阿勒迪村的今天”和稳定的环境。致富能手的交流与带动,直接促进了村里经济的发展,该村一直是乡里农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年年荣获“平安村”、“民族团结先进示范村”的荣誉称号,三十多年来没有发生过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且汉族村民逐渐增多。
正如村里的汉族村民所说:“我们感觉住在这里很幸福,邻里和睦,我们现在把孩子也接来在这上学了。”通常群众的幸福指数也标志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如今,恰尔阿勒迪村人均年纯收入达9000余元,村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走进村里处处都能听到各族群众的欢声笑语。民族团结之情就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须臾不可离开,滋润着这片戈壁胡杨林里盛开的民族团结“幸福花”。
很赞哦!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