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新疆 > 和田地区 > 和田 > 和田地名
『绢都』和田 丝绸的重要产区和集散地
更新:2017-07-03 23:14【和田地名】
导读:(原标题:『绢都』和田 丝绸的重要产区和集散地) 公元200年,佛教徒首次从印度来到于阗国,直到公元1006年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征服,在长达800年中,这里一直是佛教东
(原标题:『绢都』和田 丝绸的重要产区和集散地)
公元200年,佛教徒首次从印度来到于阗国,直到公元1006年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征服,在长达800年中,这里一直是佛教东传的中转站,最初的经典很多都是古于阗文转译成汉文的。《法显传》中记载了佛教的盛况:“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皆有众食。彼国人民星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许,作四方僧房供给客僧。”当时法显住在一个大寺中,该寺每年都举办行像仪式,四轮像车中的佛像有三丈多高,用珠宝和彩幡装饰。不仅如此,和田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各种文化曾在这里冲撞、交融,从而创造出了璀璨夺目的古代文明。“于阗乐”曾风靡中原,唐朝国乐《十部乐》中,就收入了《于阗乐》。唐代于阗人尉迟青演奏的乐器筚篥,被时人称之冠绝古今而誉满长安。《通典》中对筚篥的记载:“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吹之,以惊中国马。”可知这是一种音调很高的吹奏乐器,最早用骨制,传入中原后改为竹制,以竹为管,以芦为首,上有9孔,声音更为响亮和婉转,令听者如痴如醉。1000多年来,于阗乐一直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万方乐奏有于阗”被传为经久不衰的佳话。
和田是丝绸之路南路的重镇
目前,和田地区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维吾尔族占96.4%,汉族占3.4%,其他民族占0.2%。改革开放以来,和田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12年和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5余亿元,比2011年增长12.4%。随着经济的增长,城市面貌也日新月异。仅有32万人口的和田市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但却在这一方土地上是区域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大部分建筑都是近几年新盖的,高楼林立,规划整齐,绿化到位,市容干净,城市的天际线就是清真寺高高的宣礼塔尖。由于自古就是商品的集散地,大街上的商铺较多,交易繁忙,有着浓浓的商业氛围。民间流传一句话,“和田三件宝,玉石、地毯和丝绸。”此言不虚,最能获得游人青睐的商品就是此三大当地产品。
和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南路的重镇,也是丝绸的重要产区和集散地,素有“绢都”之称。和田气候、土壤与内地较相似,极易桑蚕生产,为丝绸业发展提供了原料保证。在和田各地出土的文物中,丝绸锦缎占有很大的比例。和田丝绸生产一般认为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唐代进入鼎盛时期。《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瞿萨旦那国不知有蚕桑,听说东边邻国有就派使臣前去请求赐予,然而东国皇帝秘而不赐,反命令边关严防蚕种流出。瞿萨旦那国王又写了谦恭的书信带上重礼请求联姻。东国皇帝想笼络他,答应了请求。瞿萨旦那国王让使臣传话给东国公主,希望能带来蚕种,好为自己做衣服。公主就暗地里收集来足够的蚕种,并藏在自己帽子里。远嫁的公主到了边关,随行人员都受到了严格的检查,却没人敢搜查公主的帽子,蚕种就这样传入了瞿萨旦那国。传丝公主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和田与中原地区的血肉联系以及植桑养蚕的悠久历史,
和田市吉亚乡是著名的丝绸商品产地,来到艾特莱斯丝绸手工作坊门前,和想象有点落差,并不是真正的民间作坊,而是花园式的一个大院子。我们刚下车,就有一个身穿丝绸服饰的维吾尔族女孩出来,主动带我们参观了生产流程。在抽丝房里,至今还保持着传统手工工艺,被柴火烧热的开水锅里煮着白白的蚕茧,一个女工正在抽丝,千头丝伸向手心,另一个女工则在旁边摇着纺车。在织丝作坊里,有三个维吾尔族年过花甲的老人精心工作,随着梭子的流动,一道道花儿绽放出美丽的灿烂。在展厅里,各种颜色商品诱惑着游客的眼球,尤其对年龄大一点的人而言,作坊式的手工生产,一切都是旧时的模样,往事的追忆使人欲罢不能,只有掏腰包来留住已逝的过去。和田丝绸质地柔软,轻盈飘逸,许多图案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且富于变化,色泽十分鲜丽,无论是披在头上还是穿在身上,都会在大漠戈壁的天地间,飘动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让和田闻名天下的是和田玉
和田是新疆地毯的故乡,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大多数女人都是编织地毯的能手。除了采用手工打结、编织,织工先后经过十数道复杂的工序之外,还得力于用来织毯的羊毛质地优良。地毯花纹大多对称整齐,线条粗犷,对比强烈,以绒头密集、毯面薄平、织工精良和图案繁谨而著称于世。手工地毯比机器地毯更坚实耐磨,虽然价格高,但深受游客的喜爱,现在市场上最流行的时尚风,是没有人工浸染颜色的天然地毯,但价格也不菲。我打听了一下,一张像床大小的地毯,最少不低于3000元人民币。
真正让和田闻名天下的是和田玉,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出土的商王武丁配偶“妇好墓”中,出土了玉人、玉凤、玉象等玉器300余件,原料大部分是来自昆仑山的和田玉,可见远古时期玉石就将和田与中原联系在了一起。《周穆王传》记载,周穆王遍游昆仑,取玉版三乘,玉器服物,载玉万只而归。反映了时人对玉的喜爱。和田玉是昆仑山孕育出来的瑰宝,由于山体陡峭,岩石裸露,十分利于分散的山玉矿脉被剥蚀,并随着众水汇往河中,经过岁月的打磨与腾挪,形成了高贵的品质。根据现代研究,和田玉属于透闪石矿物质组成的玉石,位于地下深处的中酸胜岩浆顺裂隙上侵,与碳酸盐成分的白云石相遇,在接触处因岩浆热液的作用而成。
和田玉籽玉的产地是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这两条河源自昆仑山,分别流出峡谷后,并行了160公里,自南向北流穿越绿洲,至阔什拉什汇合成和田河,最终融入塔里木河。原生玉矿致色是由氧化亚铁及其他元素含量的高低所决定,两河在昆仑山流源的地质条件有差异,所以中下游玉料颜色也大不相同。玉龙喀什河主产白玉亦称白玉河,喀拉喀什河主产墨玉亦称墨玉河。和田玉石从产地上分为籽玉和山料,河里捞的玉称“籽玉”,质量上乘产量低;矿采的叫山料,参差不齐但产量高。从色谱上分主要有羊脂玉、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糖玉,也有少量品质很好的戈壁玉。其中最为名贵的是羊脂玉,色似羊脂,质地细腻,滋蕴光润,给人一种刚中见柔的感觉。
和田是和田玉的最大集散地,处处能感受到和田玉对当地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许多路口停满了小轿车,都把后备箱打开,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玉石,有的还直接摆在地上,吸引着路人围观,热闹异常,还真有点像“疯狂的石头”。虽然看上去乱哄哄,但也富有生活趣味。我发现卖主以维吾尔族人居多,但没有看见他们身上佩戴玉件,玉石只是用来交易的一种商品,卖个好价钱就是玉,卖不掉就是块石头。如果是汉族老板,受自古传承下来的玉文化熏陶,玉石不仅仅是用来欣赏的,也是用来养身安心的,一般手中都要把玩一个玉件,手指在玉件上反复不停地摩擦,使玉更为油润,这已不是死沉沉的一块石头,分明是一件有灵胜的活物。
玉龙喀什河上到处是寻找玉石的人
买力克阿瓦提古城位于和田市郊城东南25公里处,开车经过和田机场后,在一个十字路口处往右拐,进入一条乡村土路,沿着军事禁区的围墙直直往前走,围墙尽头处再右拐,穿过一个村庄,一直走到底就是古城遗址了。整个古城遗址都用铁丝网包围起来了,大门紧锁。不过看门人就住在门口,我们叫了半天才出来。古城遗址南面昆仑山云吞雾绕,影影绰绰,西侧沙山环立,冈峦起伏,南北长十公里,东西宽两公里,据说早年尚有内外皆为方形的二重城墙残迹,现已不存,仅留下许多高大的土堆和建筑用的柱础以及陶窖堆积。出土文物有铜佛像、玉器、泥塑佛像残件、回纹图案墙饰、壁画残片、陶器和大量古钱币。钱中有汉代五铢钱、魏晋南北时代的剪轮钱。
在城西南部约1公里处,台基分布密集,疑为旧日王宫,也有人认为是官衙或贵族居住区。近旁还有一方形土台,高约3米,长约百米,似为一古代大型建筑,近处多有红色陶片。往南继续行有一座石塔,系以石垒砌而成,已倾圮。四周散布有不少泥塑残件。附近有房舍遗址,为沙所掩,在此曾发现泥塑佛头,上有金叶,制作精美,据认为即《法显传》中所述之翟摩帝大寺。考古显示古城建于1500至1600年以前,经过不老的岁月侵蚀,早已化为一片废墟,只有千年未变的野风,似乎在游人的耳畔诉说着人类无力改变的沧海桑田的变迁故事。
买力克阿瓦提古城遗址东面紧邻玉龙喀什河边,玉龙喀什河流过和田市区,不过当地人它为“河坝子”。河滩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只有河床中间有一些浅水。整个玉龙喀什河上都有人在寻找玉石,这里也不例外,岸边停了不少小车,有人在河床上就像发掘宝藏一样,拿着十字镐拼命往里挖,还有不少人不时弯下腰拣石子,能捞到的概率虽然低,简直就是大海针,但是人们仍然抱着“捞一个,吃三年”的心理而乐此不疲。住在河边的村民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空闲时间就捡石头,家家都有存货,看见我们从古城遗址走出,马上围了上来,兜卖自己的战利品。有一个老头的开价低,成色尚可,我花了450元买了9块,剩下的让省电视台的小陈一锅端。因为太便宜了,所以有人怀疑是假货。真货亦假假亦真,我又不做生意,即使上当受骗损失也不大,权当到此一游的纪念品。
很赞哦! (120)
上一篇:精准扶贫在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