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浙江 > 舟山 > 岱山县 > 岱山县地名
“岱山”由来考(2)
更新:2017-08-14 08:13【岱山县地名】
导读:《参 天台 五 台山 记》是 日本 高僧成寻(1011~1081)撰写的入宋旅行日记,起自 日本 延久四年(宋熙宁五年,1072)三月十五日,终至翌年六月十二日。日记记
《参天台五台山记》是日本高僧成寻(1011~1081)撰写的入宋旅行日记,起自日本延久四年(宋熙宁五年,1072)三月十五日,终至翌年六月十二日。日记记载了自日本至杭州、天台山、北宋都城开封、五台山,再自五台山返至开封、杭州、明州(今宁波)、日本的经历。在这本书中,成寻把岱山岛记作“袋山”。
那么为什么是此“岱山”而非“袋山”,则与春秋秦汉时的文化有极大关系。古时中国有“五岳”,泰山为“东岳”,又被叫做“岱山”“岱岳”“岱宗”。《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春秋时改称“泰山”。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歌《望岳》起首就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之句。金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元好问有诗歌《登岱》,明代文坛盟主、史学巨匠王世贞也有诗歌《登岱》。也就是说,“岱山”原是对泰山的称呼。徐福携童男童女数千人,乘楼船入海求仙,到岱山时,于云雾缥缈中,于一片汪洋中,见岱山岛巍峨峻拔,“视该岛为海上蓬莱境中的岱岳(泰山)”(民国《岱山镇志》)。徐福他们在岱山候风站潮,祭祀上苍和海神,成为徐福东渡的重要驿站,其地位几可与秦皇祭天封禅的泰山相类,故以“岱山”名之。因为,历代以来,泰山一直传说是仙人居住之地,也是帝王封禅之地。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
从文字上来看,《说文》一书释:岱,太山也。从山,代声。太山即泰山。泰山的别称叫“岱宗”、“岱岳”。《后汉书·安帝纪》注:“太山,王者告代之处,为五岳之宗,故曰岱宗。”《白虎通·巡狩》一书这样解释:“东方为岱宗者,言万物更相代于东方也。”
可见,岱山,原确寓有“海上泰山”之意。
3
那么,岱山的开发历史有多久呢?岱山的先民来自于何处呢?陈军民、王建富两先生在《无居民海岛地名规范化研究报告》中认为,在第四纪冰期时期,舟山群岛一带属于沿海丘陵地区,越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当时海平面位于现海平面以下80米,中国和日本可涉水而渡。在距今6800年左右,由于卷转虫海侵的发生,海平面直迫宁绍平原,宁绍平原成为浅海,舟山群岛开始形成。越民族一部分渡杭州湾,散居于今浙北、苏南地区,成为后来的句(音gou)吴族;一部分移入浙东山地,成为《越绝书》记载的内越(东越为今温州,闽越为今福州,南越为今广州);另一部分留居在沿海岛屿,成为《越绝书》记载的外越(陈桥驿《浙江地名简志序》《关于“沿革”和浙江省新修志书沿革卷篇的讨论》)。后越为楚所灭,逐渐融入中原文化。但海域的阻隔,海岛的孤悬,为舟山提供了更多保持越民族原生文化的土壤。
据考古发掘,马岙早在7000年前就发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而与马岙隔海相望、相距仅10海里的岱山,也在今岱东的大舜庙后墩遗址,发现了圆条形石斧、段石锛、柳叶形石簇、鱼鳍形鼎足,还有夹砂红陶、灰碳黑陶、贝屑红陶片等。而仅一洋(岱衢洋)相隔的衢山岛,也在孙家岙发掘出许多来自先民的陶罐。
这些考古的发现,足以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岱山就有人类活动,耕海牧渔,繁衍生息。从岱山特定的地理位置、现存的古迹、残留的方言、遗留下来的民俗等都可看到,岱山的先民与河姆渡一带的住民有最为密切的关联。另外,则与来自于山东半岛、江苏连云港一带等地区的住民有关。这些住民从山东半岛出航,借助于海流和风向,带着大汶口文化的血脉,沿东南沿海,抵达舟山群岛,落脚岱山,在岱山的开拓史上留下了重重的痕迹。
应该看到,尽管岱山开发历史悠久,但由于岱山散落于东海之上,千百年来长期游离在专设的政权之外,与设在大陆上的县治交流受到海域的阻隔,其文化的发展远远滞后于江南和中原地区。明清时期历经近三百年的两次海禁,则更是截断了岱山文化的传承,尤其是文人文化的发展进程。由于倭寇的骚扰等原因,明洪武十九年(1369年)的海禁,迁徒了舟山3万多人民回大陆,仅准许547户8085人留居。朝廷严令“不许片板入海”。海禁后,重迁回来的人群大多是生活极其贫穷,在家乡难以为继者,迫不得已才逃到海岛从事高风险的渔猎生活,而岱山也严重受此影响。直至清末,随着岱衢洋大黄鱼捕捞的兴盛,东沙渐成一方渔都,岱山逐渐步入发展繁盛期。
很赞哦! (168)
上一篇:岱山县开展“健康岱山·协会同行” 5·29计生协会员日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