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昆明国际旅行社太原旅游集散地免费为您整理简述:古风晋祠,秋色满园有关的信息,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有人于是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
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源区的晋祠看看。
寒露已过,时近深秋。
来到晋祠,顿感秋风瑟瑟。
杏叶黄,古木苍;
菊花残,满地香~~满树的银杏叶争先恐后地换上新装~~
晋祠外停车场边的老爷阁,据说是为纪念关羽关老爷所建。
山门外的三座石桥、两侧飞檐亭拱卫着上书“晋祠胜景”的牌楼。
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
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
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的母亲邑姜。
顺带说一句,“晋祠三绝”、“晋祠三大匾额”很是有名,游览时最好不要错过~~
晋祠水镜台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
从建筑结构上看,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后戏台)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它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从西边(前戏台)看去,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
这是后戏台,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
前戏台悬挂的“水镜台”匾额,是清代乾隆翰林杨二酉所书,乃晋祠三大匾额之一。
前戏台的单檐卷棚顶
水镜台向西,过智伯渠上的会仙桥,就见到这尊威武的铁狮塑像~~
再前行就是金人台。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铁铸武士,他们如塔似山,为晋祠镇水护祠。
这是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
过金人台是对越坊牌楼。上面的“对越”匾额就是晋祠三大匾额之二。
明代书法家髙应元筹资建对越坊牌楼,并自题匾额。
“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诗句“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是报答,“越”是褒扬,因对越坊里有圣母殿,故这里的意思是报答和褒扬圣母的功德。
牌楼后面就是献殿。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宽三间,深两间,形似凉亭。
隔着槛墙上的直栅栏向后可见圣母殿前的十字形桥“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
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边缀勾栏,凭栏赏景,益增诗情画意。
有游客很严肃地说,这是我国第一座立交桥~~
有那么一点意思。但此桥为国内所仅见却一点也不虚。
接下来到了圣母殿。这是晋祠最著名的建筑,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年)。
圣母殿采用重檐歇山顶,平面广七间,深六间,殿身五间,周匝副阶,前廊深两间,异常宽敞,殿内无柱,内置神龛,中塑圣母,四周侍从42尊,仅前部设直棂窗复加柱廊。
圣母殿前廊柱雕木质盘龙8条,倒映水中,随波浮动。
圣母殿原名“女郎祠”。圣母传为叔虞之母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
殿内彩塑精彩之作全在于这群侍女之中。无怪被称为“晋祠三绝”之一。
严格说来,42尊像中有宦官5尊,着男服的女官像4尊,总的尺寸都和真人大小差不多。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看上去各自都有比较鲜明的个性,并显示出不同的气质风韵:看表情,有的像是在招呼微笑,有的似乎在窃窃私语;看神态个个面目清秀,圆润俏丽,从容自若。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毫毕现,几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
周柏、唐槐为“晋祠三绝”之二。
这株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树高十八米,树身粗大,向南倾斜,被另一株古柏所支撑,树叶披覆在圣母殿顶。因该树状似虬龙,故又称卧龙柏。
经科学测定,此树今年已三千零一岁,比太原建城的历史还长四百九十一年。
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的,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至此,晋祠中线主体部分游览结束。
所谓晋祠三大国宝建筑: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算是见识过了。
三绝、三大匾额还都缺一,属于哪儿?
圣母殿以北“周柏”边,有一长长的向上石阶,通向朝阳洞。
朝阳洞又名朝阳岩、灵官殿,坐落在瓮山上半山腰间。洞前石阶有53层,民间俗呼“七十二圪台”。72和53分别隐含道家“七十二福地”和佛家“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意。
晋祠北边部分还包括:文昌宫、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等古建筑。
时间关系,也就没去。又留下遗憾~~
晋祠南边部分从胜瀛楼起~~
胜瀛楼,明末清初楼阁式建筑,楼高17米,上下两层。东面悬挂“胜瀛”匾额,系康熙甲戌莲月补。 西面悬挂“栖云”匾额,郑永思题。夏至之时,四面受光,誉称“胜瀛四照”。
透过飞檐,可以看到远端的水母楼和泉亭~~
真趣亭位于晋水源初出石塘北岸,为难老泉景点临流揽胜最佳之处,是游人最喜逗留的处所。亭的基址原来仅仅是一个石梯口,据说是赤桥村人为洗纸方便而开凿的。1916年一位叫黄国梁的国民党旅长在晋祠驻军,发现晋祠宇下,饶有真趣,便建此亭。
亭建于石洞之上,平面略成长方形,采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常用的屋顶构造方式之一——单檐歇山顶,亭上有一匾,书法家杨承恩书“真趣亭”和“淆潭鸟翠”。
顺亭直上,是一八角攒尖泉亭。
亭内高悬的“难老”匾额则是晋祠三大匾额之三,为清代初期三晋名人傅山所书。
于是,我们还知道了,难老泉就是“晋祠三绝”之三。
难老泉亭建于北齐,明代重修。“难老”二字取自《诗经·鲁颂》诗句“既饮旨酒,永锡难老”,这本是歌颂鲁王的,说喝了鲁王御赐的酒,永远不会老,这里是借指难老泉水,喝了可以长寿。
难老泉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 米的岩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 立方米,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
在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
水母楼上方悬挂“悬山响玉”匾额,下方悬挂“沾濡悬瓮”匾额。悬山响玉道出晋祠风光的特色,沾濡悬瓮则表达了山西人民对晋水恩泽百姓的感激之情
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这里有个“柳氏坐瓮”的美丽传说~~
难老泉下、真趣亭边有一个长方形的石塘。泉水从围墙边一龙头嘴中流出,形成清澈的塘水;
石塘围墙上镶满历代文人骚客书写的诗词碑文;
曲桥小径、石舫凉亭、弯弯垂柳、参参古木~~好一派江南风光!
再从里向外瞧瞧~~
隔墙望去,那是何处,如此幽静?
可配得上一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吗?
晋溪书院,果然精致典雅。
晋溪书院原名晋溪园,创建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为明代“三朝功臣、两部阁老”王琼所建的别墅,后改名晋溪书院。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书院大门上方高悬“晋溪书院”原匾额,落款为王琼十四世孙王宪。
晋溪书院,又称“王家祠堂”, 修复辟建工程于1993年6月告竣,作为王氏朝宗谒祖的殿堂。
左右耳房供奉着太原王氏十八个分支的始祖牌位,左右配殿陈列着当代王氏后裔书画家的艺术作品与海外王氏社团赠送的文献资料和礼品,壁上挂有王氏历代名人画像。
书院外,小桥流水,一株古老的银杏树旁是王琼祠。
王琼祠上“山高水长”匾额在杏叶捧衬下,分外古朴素雅~~
该塔创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9-604年),宋代重修,但到清初已毁塌严重。奉圣寺和尚善修决心重修此塔,他四处化缘,终于得到足够的资金,于乾隆帝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建。塔身高38米,8角7层,玻璃剪边,轮廓秀美,挺拔壮观。塔内调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每层开4门8窗,凭窗远眺,晋祠内外美景可信息无余。
浮屠院边是奉圣寺。
这里原为唐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唐武德五年(公元022年)建为寺,今已残坏。
现存晋祠内的奉圣寺为80年代初重修迁建, 中轴线上的大雄宝殿、过殿、山门都是从各处搬迁而来的元、明建筑精品。
大雄宝殿, 由太原东山马庄芳林寺迁来, 原属于寺; 过殿, 由汾阳二郎庙迁来, 原属于庙;山门, 原名景清门, 是晋祠早期的山门, 原属于祠。
这些来自于寺, 庙, 祠的建筑, 组合起来, 成为了今天的奉圣寺。属于晋祠内比较特殊的建筑。
寺内的历代碑石
匆匆一游,离别晋祠。
环境气氛给予人的感受是直觉的、朦胧的,可意会而很难准确言传的。
置身于晋祠,你不能不为古人的匠心独具而赞叹。
只有单纯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实在活力不大,而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须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创造丰富的、流动的步移景异的画面,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浪漫的想象,情景交融才是晋祠之美的真正所在。
“建筑是时代的纪念碑”是果戈里的一句名言。
“当歌唱与音乐沉默的时候,而建筑仍在说话。”
和谐是美的基础。
感谢您来到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文章有用可以收藏或分享这个网页,可直接复制: 原标题:古风晋祠,秋色满园 http://www.kmscits.cn/gonglue/shanxi2/13102.html 然后转发好友,让大家知道这个山西旅游攻略吧!如有发现侵权可以直接联系站长为您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