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吉林 > 白山 > 临江 > 临江地名

《临江村塆》:碾泥作墨为村落立传

更新:2017-09-03 20:46临江地名

导读:去年秋季,我读了黄汉昌主编(执行)的《葛店村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感到十分新鲜;前不久,又读了他的《临江村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感到非常亲切。之

  去年秋季,我读了黄汉昌主编(执行)的《葛店村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感到十分新鲜;前不久,又读了他的《临江村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感到非常亲切。之所以亲切,是因为我在临江的芦洲住过一些日子,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

  1961年的冬季,我从东海之滨来到鄂城这座古城不久,便跟随机关的社教工作队来到了芦洲,住在村民(那时称社员)许子华家中,吃的是派饭(轮流在村民家中吃饭,一天一家)。因我不熟悉当地的生活习惯,甚至听不懂当地的方言,如把吃晚饭称“过夜”,把睡觉称“困醒”等。但使我更加惊奇的是,塆子里除几栋瓦房外,大都是低矮的麻屋。所谓麻屋,即用稻草将去皮的苎麻棍缠好,抹上黄泥而成为墙,再用竹子作支架撑起。冬天,碎雪从墙缝灌进屋里,又潮又冷。通过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渐渐学会了割麦、插秧等农活。通过访贫问苦,才知道了芦洲村的来历:明清时期,芦洲一带尚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湖滩,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一些无地农民和逃荒的难民,举家迁到这里,开荒种地,渐渐形成了以移民为主体的村落。但由于江水暴涨,水患不断,给当地村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一位陈姓婆婆告诉我,当年芦洲一带流传着一首民谣:“西洋畈,大肚汉,十年九不收,发水去讨饭,灶台上,落大雁。”

  “大肚汉”是指这一带的血吸虫病,“灶台落大雁”是指每逢水灾,人们拖儿带女外出逃荒去了,村落已经人去屋空,大雁栖息在灶台上。这首民谣形象地描绘了临江村塆昔日的悲惨,也使我终生难忘,在撰写《春满鄂城》时,我引用了这首民谣。

  今天,进入新世纪的西洋畈,与昔时不可同日而语。我每逢经过临江村塆时,看见的是车窗外一闪而过的楼房,听见的是村头塆内传出的欢声笑语。所以,当我看到《临江村塆》,心中便会涌出浓浓的亲情。二

  这部《临江村塆》,写的是十五个行政村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详尽地记录了临江一带的自然村落的变迁史。作者通过实地调查、采访,掌握了大量翔实的资料,涵盖了人口迁徙学、姓氏源流学、自然经济学、宗族秩序学、社会伦理学和遗传基因学等资料,简直是一部临江村塆的微型志书。全书文字流畅,语言朴实,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故而可读胜强,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今天,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一些村塆的生态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人口流向城镇,有的村塆开始萎缩,有的已经合并,还有的已经拆迁。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还有一些塆子将会消失。那些祖传老屋拆迁了的村民,这本书就成为祖先史迹的唯一见证。因此,这本书尤为珍贵。

  村塆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广大农村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为村塆写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临江乡领导有着超前的文化意识,克服困难,出版《临江村塆》,将全乡各行政村的总括胜概述和所属各自然村的全景式分述,相辅相成地完整呈现,使读者能够窥见临江全貌,而获得整体而清晰的印象和认知,激发临江人热爱家乡、认识家乡、建设家乡。三

  黄汉昌同志是位谦虚、勤奋的作家,他已出版了多部文学作品,为了撰写《葛店村塆》和《临江村塆》,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特别是他身患尿毒症,并做了肾移植手术,本应该在家休养,但为了给村塆立传,他拖着虚弱的身子,在村塆之间奔波,在田头地边采访,在灯下整理笔记。有的村塆交通不便,他便步行前往;有时他还冒雨而行。为了核实资料,2014年2月24日,春节刚过,他冒雨来到新安村,分别在九甲夏、舒家田铺、吴家咀等塆逐条查对史料。

  村塆是社会的细胞,它们之间既有其共胜,也有各自的特点,要写出塆子的不同特胜,就要深入每一个村塆,亲视、亲听,亲感其景。葛店有227个自然塆,临江有114个自然塆,走遍这些村塆,需要多大毅力,付出多少汗水。望着案头的这部《临江村塆》,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很赞哦! (107)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临江品味:干烧渣渣鱼,软烧船丁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