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内蒙古 > 兴安盟 > 科尔沁右翼中旗 > 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名
三江源:极地之山的人文诱惑(3)
更新:2017-06-28 14:35【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名】
导读:似乎很少有人从地名学的意义上去考察巴颜喀拉这样一个 蒙古 语地名缘何出现在众多的藏语地名之中,在周边藏语地名的围拢下显得特立独行,甚至有些
似乎很少有人从地名学的意义上去考察巴颜喀拉这样一个蒙古语地名缘何出现在众多的藏语地名之中,在周边藏语地名的围拢下显得特立独行,甚至有些怪异突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藏族著名民俗学家索南多杰曾经就巴颜(巴彦、巴燕、瓦彦等不同译音的同一蒙古语词汇)进行考察,他发现,单单在青海,以巴颜命名的山峰就有13座之多。一位长期从事蒙古文化研究的学者超巨星曾对我国内蒙古、青海、新疆以及东北诸省区冠以巴颜(包括白音、白银、宝音、巴燕、白云、坝堰等不同译音地名)进行搜集整理,结果令人惊讶,全国以巴颜及相近译音为地名者多达百余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以巴颜命名的地名呢?
超巨星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一、巴颜为蒙古语富裕之意,蒙古族聚居地区出现这么多同为巴颜的地名,说明蒙古先民太渴望“富裕”;二、巴彦、巴颜、巴燕、坝堰、巴音、白音、白银、宝音等地名的并存,反映了各地蒙古语方言在发音上的差异;三、一个蒙语地名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汉文译名,典型的如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镇,又译白音华镇;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呼舒镇,又译巴彦呼硕镇、白音胡硕镇等,是与地名标准化工作不到位有关。
无论如何,巴颜,这样一个地名就出现在了这里,并以它的响亮和坚定,使得对巴颜喀拉的其它命名都未能成为这座著名高峰的名字。
在探访黄河源头的路上,我曾与《格萨尔》学专家诺布旺丹聊及其事,他略加思索后认为,这可能与元世祖忽必烈探查河源的历史有关。
据《河源志》记载,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元朝派专使探查河源,并详细说明了忽必烈探查河源的动机。《河源志》直接引用忽必烈的话说:“河源地区今为吾地,朕欲穷其源之所出,营一城,浑番贾互市。规置航船,凡物贡,水师达京师,古无有之,朕为之,以永后来无穷利益。”
忽必烈显然对江河源头缺乏认识。源头之水,只是冰山雪峰上的冰雪融化后形成的溪流,离“航船运贡物”相去甚远,但从这一行动上,足见忽必烈的野心与勇气。至元十七年冬十月,忽必烈派熟悉诸种少数民族语言的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穷河源”。他们考察的是黄河源头,但作为河源出处的巴颜喀拉山脉,他们理所当然地给予了一个属于本民族语言的地名。
据记载,都实一行从河州(今临夏)出发,沿河西上,“四阅月,始抵河源”,对整个河源地区的地貌、气候、动植物资源等,都作了调查和记录。至元十五年冬返回大都还报,“图其位置”,上报元廷。可惜都实本人没有文字图籍流传下来。倒是翰林学士潘昂霄,在与都实之弟翰林学士阔阔出“奉使抚京畿西道”时,从阔阔出口里听到“余尝从余兄荣禄公都实,抵西国,穷河源”,并从阔阔出手里获得都实的原始记录,据此写成《河源志》。这已经是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之事,距都实探查河源已30余年了。都实所见河源如何呢?《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引《河源志》说:“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涣,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恼儿。火敦,译言星宿也。群流奔辏,近五、七里,汇二巨泽,名阿剌脑儿,自西而东,连属吞噬,行一日,迤逦东骛成川,号赤宾河。”
这一段文字已经把河源地区星宿海一带的景况非常逼真地描绘出来了。自星宿海下流到赤宾以下,始名黄河。朵甘思东北有大雪山,名亦耳麻不莫刺,译言腾乞里塔,即昆仑。山顶积雪,终年不消。继续顺河下行,河水北行,转西流,而北,至贵德州,州治官府名“必赤里”(今河阴镇一带)。又东行,至积石州,即“禹贡积石”,“林木畅茂”。
或许,这段历史与巴颜喀拉这一地名的来源有关。
如果说,黄河源区是《格萨尔》史诗文化的摇篮,那么,长江源区则是牦牛文化的发祥地。首先,长江,在藏语里叫治曲,意思便是牦牛河,确切地说,是母牦牛河——汩汩从冰川流泻而出的长江,就像是母牦牛的乳汁一样养育着大地苍生,单单从这一地名的象征意义,足见藏民族对这一珍贵水源的看重和崇敬。而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在长江流域的四川甘孜、阿坝,西藏昌都等地都有着独特的牦牛文化。
很赞哦!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