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内蒙古 > 通辽 > 通辽地名

“通辽”释义与老城壕

更新:2017-07-20 07:13通辽地名

导读:?通辽南大街 (现明仁大街)刘永吉提供 ? “通辽”释义与老城壕 到1912年12月,“通辽”一词诞生整整一百年。 “通辽”一词,最早出现在荒务局总办黄仕福给奉天都督的呈文中。

? 通辽南大街 (现明仁大街)刘永吉提供

?

通辽”释义与老城壕

到1912年12月,“通辽”一词诞生整整一百年。

“通辽”一词,最早出现在荒务局总办黄仕福给奉天都督的呈文中。文件全称是,《巴林爱新荒务局总办黄仕福为请领汉蒙大照并拟送照稿给奉天都督的呈文》之附件《谨以镇基汉文、蒙文大照稿》。

这件档案史料中,包括了当时为出放镇基土地而拟定的镇基执照和存根样式,其中有住户认领地基的记载:“兹据领户某某,遵章缴价报领通辽镇地基一段,坐落某某,编作第某某号。计开:领户某某某。遵章报领通辽镇第×××号地基××。”

《呈文》日期是“民国元年十一月” (1912年11月)。这时,拟建中的“通辽镇”还只是一个方案,尚需等待上级批准。

如果按《堪舆学》所说,通辽城选址并非十全十美。古人选城址多在河岸,且多选在河北岸。河北为阳,河南为阴。我国的城市中以“阳”命名的数不胜数,却很少见以“阴”命名。通辽镇选址在河南,其实也有其必然胜,“巴林爱新荒”北界就是西辽河,况且西辽河以北已不是卓里克图亲王领地。

但黄仕福出身武职,更多的可能是出于对战守攻防的考虑,三面有险可依,敞开东侧,也有网开一面的意思。

《呈文》中还对通辽镇选址作了说明“查得巴林他拉西北地方平甸一区,南临大道,西枕辽河,东倚平冈,北凭广野,地势高爽,永无水患,而水陆交通之便利,尤为他处所不及。拟即设立镇基,定名通辽。”但是,文中并没有对通辽一词具体含义作出说明,在以后的文档里,也没有相应的解释。因此,后人见仁见智,各抒己见,通辽一词便有了多种不同的答案。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

其一。通往西辽河的地方。依据是,通辽镇西、北两侧临西辽河。这种说法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通辽镇离西辽河近在咫尺,可谓枕河而居,用“通往”解释,显然不通。

其二。通畅辽阔之意。据这种说法的人,大概受黄仕福当年呈文影响较大。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呈文》中所描述的,并非“巴林爱新荒”的地形地貌,而是专指拟建中的通辽镇。《呈文》因受行文方式所限,简单概括,其实并不准确,诸如,仅仅提到“西枕辽河”,而北侧的辽河却只字未提;而“东倚平岗”指的又是哪里?冈,本意为“山脊”,从通辽镇往东一马平川,仅在60公里外有一座并不高大的吐尔基山。文中所说的“冈”实乃子虚乌有。如果牵强附会,“冈”应该在通辽镇南侧,就是横亘十余华里的“南坨子”。

辽河为中国北方第二大河,通辽段河宽五里,每逢汛期,水势滔天,是一道天然屏障。试想,两面有河相阻,南面有沙漠当道,只有东面一路可通,哪有通畅辽阔可言?

其三。通往辽源辽源,即今日之郑家屯。开埠建镇早于通辽,归奉天省管辖。通辽建镇伊始,为辽源治下,巴林爱新荒务局、蒙荒局当时都设在辽源县办公。当年黄仕福率员前来开办巴林爱新荒,自奉天出发,必须走经开源、铁岭、辽源一路,也是先知有辽源。来自辽宁、河北等地购买土地的客商,均需先到辽源县交款、领取凭证执照,之后才能看到自己认领的土地。

另外,还有一条古驿道和西辽河将通辽与辽源连接起来。当时,辽源航运已经开通,往南可直达营口。通辽建镇不久就开办了西辽河航运,粮食、土产等都需在辽源转运。由此可见,通辽与辽源当时联系紧密、呼吸相关。常住在辽源的荒务局官员在给筹建的小镇起名字时,首先想到这一点应在情理之中。

只是后来通辽镇发展迅速,辽源作为科尔沁草原西部中心城市的地位逐渐减弱,被通辽取而代之。或许有人对通辽曾经被郑家屯管辖这一事实心里不平衡,其实大可不必。后来居上,甚至反客为主,也是常有的事。

老通辽的城壕

城墙,首先是军事设施,用于作战时守城,古已有之。《孟子》里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之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这还只是“城”而非“城市”。城市还要有“市”,就是买卖交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通辽是先有“市”,后有“城”。

建城伊始,没有设城墙。“巴林爱新荒”正式“行绳丈放”,这块昔日蒙古人的牧场被分割成无数个单元,有了各自的姓名。

很赞哦!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