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上海 > 崇明 > 崇明地名

崇明:远离喧嚣 他们让这些老手艺留存质朴与光华(2)

更新:2017-06-01 17:43崇明地名

导读:“崇明土布虽然有它的魅力,但毕竟它属于那个年代,硬度和花色都不适合现代人穿着和使用。崇明土布纺织技艺是 上海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将崇明纺

“崇明土布虽然有它的魅力,但毕竟它属于那个年代,硬度和花色都不适合现代人穿着和使用。崇明土布纺织技艺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将崇明纺织而不仅仅是土布发扬光大,才是传承的正途。”宋荣耀认为,用崇明纺织的技法,换用高级面料,兼以邀请独立设计师的加盟,才符合上海大都市之崇明世界生态岛的气质。

与崇明民宿共舞

宋荣耀现在有三个活动地点了。除了妈妈家,她还在崇明区地名所在的城桥镇买下了一套公寓,做成了工作室兼活动室,平时做一些布艺、纺织活动和培训。她一直也在给她收来的10台旧织布机找个“家”,那都是些宽和高都达2.5米的大家伙。今年,她找到了仙桥镇,在那里租了一个300平方米的仓库。在宋荣耀眼中,那可不是一个前面有一大片水泥地的破仓库,而是一个充满风情的崇明纺织工坊,将来游客或别具风格的独立设计师远道而来,用她们的面料设计制作独特的服装作品,夜晚可在装修精美的民宿里休息,享受乡间的稻香和蛙鸣。

仙桥镇更吸引她的,是那里已经略成气候的崇明民宿,“设计丰收”民宿已落户仙桥多年。虽然民宿在崇明尚未发展开来,但已经有不少人看好它的未来。民间的梦想家们因为梦想走到了一起。“我们帮他们做活动,我们的朋友和客户也可以到他们那里体验民宿。”宋荣耀说。明年春夏,她的仙桥之梦便可实现。

今年36岁的宋荣耀刚刚把那份稳定的工作辞了,“两边都兼着,两件事都做不好,就把全部身心都放到纺织上来吧。”宋荣耀享受着她的选择,她也终于有时间能够外出游历与学习更多的纺织知识了。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竹编手艺人

崇明区城桥镇73岁郭志高老先生的竹编手艺,恰恰应了那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些年多少人到乡里找竹编手艺人,都是被人指点着一路找来,美滋滋地拿着各式各样的东西离去。

在江南,崇明竹编与苏州杭州不同,自有独到的风格,“四角竹篮”尺寸比例独特,造型大气美观,做工精美。然而,竹编还未如土布那样,找到准备以它为终身事业的年轻继承者。当下,很多竹编的审美价值已经超过实用价值。在崇明岛谈生态、文化与传统的今天,它有没有可能获得新的生机?

城桥镇边的清静乡村,郭老伯踩着厅里的竹屑,大步走到桌前,抓起一把削好的竹片,将一块正方形的操作板丢在地上,弯下腰去,竹片在他手中弯曲、翻转,一片片交错……不到10分钟,一只竹筛的底已经成形。郭老伯将它举起来展示,像个孩子一样笑着。

20岁那年,他跟着父亲开始学竹编手艺。那时候,竹编是个吃香的活计,比起干繁重的农活来,既省力又能多挣钱。“在田里干活一天三四角钱,编竹器一天能赚2块。”郭老伯说,那时候,他和父亲经常被各村请去编竹匾、篮子和刷子等用具,长的时候能做一个月,这家做完又被请到那家做。原来村里还办过竹器厂,最多的时候有过50多个人,一直开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意也曾红火过。生意淡下来以后,郭老伯又走上了独自谋生计的路子,编竹梯、药勺、药匾,什么都做过。

这些年,郭老伯做的活又有所不同了。前些年,崇明文化馆想找人编一头竹牛,到别的村寻访竹编艺人,有人给介绍到郭老伯这里来。“我说,没做过啊,但是试试吧。”他接下了这个活,开始琢磨,在纸上画草图,尝试着编。过些天,他打电话请馆里的人来看,说是牛角短了点,不像水牛。照着馆里打给他的电脑图样,他又改了改,成了。这头牛让他出了名。从那起,文化馆有活动总想着他,他编的东西花样也多起来,螃蟹、跳舞用的帽子、幼儿园小朋友表演用的道具,甚至中学生戴的帽子,都找他做。

前两年,江苏海门一个老板到崇明找人编竹器,也是辗转找到他。把他请去海门,又像当年一样做了一个月的活。“编的是灯笼,各式各样的,还做了两只崇明蟹,放在景观湖里。”最让他开心的是,老板待他像父亲一样,每天两顿老酒款待。

竹编文化厚重

老人50年的职业生涯是崇明竹编变迁的缩影,他的身上也凝结了厚重的崇明竹编文化。

“崇明岛上的竹子很多,品种主要有四种,四月季、五月季、三大头和燕生竹,前三种主要做竹篮、竹匾等,燕生竹的竹节短,不适合做篾器,通常用来做椅子。”郭志高将崇明的竹编传统娓娓道来。

一根三四斤重的竹子,摘掉枝杈,刮到光滑,根据需要或切成片,或片成篾,宽度无需尺量,眼睛就是最好的尺子。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竹篾在编织者手中不停翻飞,各种技法眨眼间全用上。

很赞哦!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