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乐的中心乐园,位于东风广场上的昆明市工人文化宫(以下简称文化宫),已经历60年的风风雨雨。然而,随着曾经红火一时的文化宫溜冰场的关门歇业,以及大楼内随处可见的那些“拆
灯光球场、旱冰场、西南地区最大的露天电影院——“东风剧场”;18层建筑,高70米,曾经的昆明第一高楼;电梯、顶楼旋转餐厅和最绚烂的音乐喷泉;小孔雀艺术团、拉丁舞队、文化宫围棋队、培养出昆明第一位“健美先生”李新文……
作为曾经全市劳动人民学习、娱乐的中心乐园,位于东风广场上的昆明市工人文化宫(以下简称文化宫),已经历60年的风风雨雨。然而,随着曾经红火一时的文化宫溜冰场的关门歇业,以及大楼内随处可见的那些“拆”字,无不透露着它已寿终正寝。
想说再见不容易!翻开新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工人文化宫”或“劳动人民文化宫”一直都是每个城市的文化娱乐中心,也是市民的精神家园。对于老昆明人来说,文化宫承载了这个城市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太多回忆……
幸好,传承还将继续,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后,在人民东路原CY集团原址上新建,总占地面积达53.7亩,总建筑面积61029平方米的新文化宫将接过它的使命,与时俱进地满足全市人民新的文化需求与发展追求。
举着相机,68岁的岳福生围着文化宫的大楼绕了一圈又一圈,这里可是陪他度过大半辈子的精神家园。
1952年的一天,年仅7岁的岳福生正与小伙伴在珠玑街上的一处院坝内玩着弹珠,忽然听见母亲的声音:“快、快、快,文化宫建起来了!”
整条街沸腾了,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穿过敷润桥、金牛街、南太桥……争相一睹新建成的文化宫。
文化宫就建在这个城市最繁华、交通最便利的中心地区,面积也不小。除了作为昆明市总工会开展全市职工文化、企业文化的平台外,还承担着满足全体市民文化生活需求的重任……
“那时的文化宫可大了,往北紧接着震庄宾馆,往南连通兴仁街,西靠盘龙江,东至北京路,整一座园林式的庭院建筑。大门‘护国门’还是1953年移过来的,每年都要刷上大红色的漆,非常气派。到了1966年,文化宫内的设施设备已经相当完善,里面有了露天剧场、篮球场、培训班、喷水池……这里还是当时唯一能学跳“国际舞”、“交谊舞”的地方。‘思想不集中,想着文化宫’是当时最流行的句子之一。”
让老昆明人最难忘怀的,还有文化宫每年都要举办的春季游园联欢会。联欢票由各单位工会组织统一领取发放,由于数量有限,市民都以能领取到一张联欢票为荣。“要知道每当春季游园联欢会的到来,整个文化宫内火树银花,座无虚席。看露天电影、溜冰、猜灯谜、做游戏……直到散会,大人小孩都舍不得离去。”
这样的盛况一直持续到1969年,为了在此处建设“红太阳广场”及纪念馆,文化宫被爆破拆除。
它最高 上世纪80年代昆明新地标
如果说云南省博物馆、原云南饭店、老昆明百货大楼等一批经典建筑是上世纪50年代昆明城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上世纪80年代,昆明主城区的地标建筑当数原址重建的第二代文化宫。
18层建筑,高70米,占地42.22亩,随着第二代文化宫的原地重建,它还夺下了当时全国最高、最宏伟工人文化宫头衔。
网友@微笑木偶就收藏着这样一组黑白老照片,总计18张,背后依稀还残留着老昆明市民家中原始黑底板相册的黑色棉纸,仔细一看,照片上的内容几乎都是些建筑物的模型草图。这些草图都是为重建第二代文化宫而征集来的各方设计方案。
它最结实 具有极高的抗震性能
1979年9月,省委作出决定,在原址上重建第二代文化宫。经过多番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云南省设计院设计的方案来作为第二代昆明市工人文化宫建设的基础。
依据方案,新建的文化宫大楼是由4个六边形组合的塔楼建筑,24个角代表云南省24个少数民族,外墙采用浅黄色这一明快的颜色,与文化宫作为“职工学习与精神乐园”的定位较好结合。而建设成昆明市的第一高楼,也满足了市民登高远眺的需求,以及减少用地考虑。
此外,由于大楼的4个六边形组合设计成束筒结构,重心在中间,也利于抗震。在昆明、云南这一特殊的条件下,建设这样的高楼,并有较高的抗震性能,这在当时的国内建筑中是很少见的。直到现在,这座大楼的建设也曾多次出现在建筑界的教科书中。
它最时髦 是昆明最早开设电梯的大楼
1985年随着第二代文化宫与市民见面的,还有一件稀奇事,那就是文化宫内安装了3部昆明有史以来最早的电梯。
最早的3部电梯都是由文化宫电梯组的工作人员负责操作,对于昆明人来说,能排队“坐电梯”到楼顶一睹春城风光是件多么时髦的事。以至于这3部电梯一天甚至要上下达千趟之多,门外手举着电梯票,要来“开洋荤”的市民排起的“坐电梯”长龙一直延续到文化宫正门外。
这样的“坐电梯”盛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自动电梯在昆明城多个大型商场和高层建筑的普及,人们对文化宫这3部电梯的热情度才降了下来。
2010年,文化宫对这3部最早的电梯进行了更新换代,将其中一部电梯改成了自动电梯,另外两部则继续保留。
他们怀念
诗人费嘉:
这个曾经的前卫文化角落
有着绕不开、拆不掉的云南记忆
说起对昆明市工人文化宫的情感,费嘉用一首《文化宫背后的尚义街6号》作了抒发:
尚义街6号,就在文化宫背后。上世纪80年代,几个年轻人在那扇小门进进出出,胳子窝夹着刚完成的手稿和文学巨匠的名著。真枪实弹的交锋,脸红筋胀的争论,文化宫背后,成为当时中国一个前卫文化的角落,也是后来绕不开、拆不掉的云南记忆。
那时的东风广场时不时要举行一些盛大集会,是些什么会,我忘了;那时的文化宫常常腻腻地漫出一些流行音乐,是些什么乐曲,我也忘了。但我记得一个风寒雨冷的夜晚,燃烧的于坚站在东风广场向空旷的世界宣布:“我要做中国的歌德!”好的,很好,那我也算是歌德的朋友。
稍后,于坚诗歌《尚义街6号》发表,名动中国。再后……甚至是最近一些日子,常有背着行囊的各色人等,在文化宫附近打听:哪一道门,是尚义街6号?
日新月异的城市,应接不暇的变化。只是,从尚义街6号,到西南联大新诗研究院院长,于坚一直生活在老地方。
感谢您来到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文章有用可以收藏或分享这个网页,可直接复制: 原标题:昆明市工人文化宫忘不了的云南记忆 http://www.kmscits.cn/zixun/yunnankunming/22014.html 然后转发好友,让大家知道这个昆明旅游资讯吧!如有发现侵权可以直接联系站长为您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