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安徽 > 宿州 > 泗县 > 泗县地名

垓下之战的“垓下”到底在哪里?(2)

更新:2017-07-22 15:16泗县地名

导读:(2)《太平寰宇记》卷十七,(虹县):“在县西南七十八里,即汉洨县也,属沛郡。垓下,洨县之聚落名。”又云:“垓下在(虹)县西五十里。汉兵

(2)《太平寰宇记》卷十七,(虹县):“在县西南七十八里,即汉洨县也,属沛郡。垓下,洨县之聚落名。”又云:“垓下在(虹)县西五十里。汉兵围项王于垓下,大败之。”按:此书不仅把洨故城、垓下(聚)分为两处,而且明确地指出地点方位和距离,洨故城在虹县西南七十八里,垓下聚在虹县西五十里。此说与《水经注》郦道元说相符,而更具体化。可以说,这是迄今最为明确而可靠的说法。

(3)明代嘉靖《宿州志》卷七:“濠城在(灵璧)县南五十里。《东汉书》:‘洨有垓下聚。’注云:洨故城,在虹县西南,即此城也。”又云:“垓下 在虹县西五十里。”按:此指出洨故城在灵璧县南五十里,“在虹县西南”,即明代的濠城集。又肯定垓下(聚)“在虹县西五十里”,明代属灵璧县。这是沿袭《太平寰宇记》之说而所作的具体解释。它也是把洨故城、垓下聚分为两处的,并未混二为一。

(4)《明一统志》卷七:“垓下在虹县西五十里。”“洨城在县(灵璧)南。汉洨县,属沛郡。”按:此乃承《太平寰宇记》之说。其言“垓下”,实指垓下聚。

(5)《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垓下聚,(虹)县西五十里。”“洨城在(灵璧)县南。汉洨县,属沛郡。”按:此把垓下聚、洨城也明确地分为两处。其言两处地点,沿袭了《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之说。

(6)《清一统志》卷八七则接受了《史记》、《汉书》、《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嘉靖)宿州志》等诸说,加以综合,条分缕析,指出濠城(集)、垓下聚为两地,一在灵璧南,一在灵璧东南,毫不含糊。文长不具引。

(7)清代乾隆二十三年《灵璧志略》云:“濠城集乃洨县之垓下聚,以此知灵璧东南境有古洨县地也。”又,所附《灵璧河渠原委》云:“今之濠城集,即古之垓下聚。”按:两书作者皆为贡震。所谓垓下聚即濠城集(古洨县),仅此一说,而未举出任何根据。

据以上7例来看,自唐至清,绝大多数地理方志古籍都以为垓下聚、濠城(集)皆在汉洨县境,且濠城即洨故城所在地。可谓古有一定之说。近年固镇县濠城集地区考古发掘亦可证明。濠城集、垓下聚并非一地,实为两地。《灵璧志略》作者贡震勇于建立新说,把垓下聚移合于濠城集,标新立异,未曾拿出一点像样的证据来,实属无稽之谈。

由此看来,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把“垓下”标志于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大致是可信的。古人所言地理方位,有时稍有粗略。也许将来有新的考古文物出现,来证实准确的垓下聚遗址。郭、谭两地图集的“垓下”,欠妥,应改为“垓下聚”。至于所谓垓下聚就在濠城集一说,2000年来的历史文献皆不能帮助其说的,考古文物迄今也不能帮其大忙。总之,我们只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垓下之战的地理方位之争

 □ 邹逸麟

我对灵璧印象很深。一是因为我在1962年曾经写过一篇考证隋唐汴河流经地点的文章,刊于《光明日报》。大家知道汴河是隋唐宋时期南北经济的大动脉,而灵璧是南北大运河上的交通重镇。所以北宋中期在原来市镇的基础上设立了灵璧县,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宋金分裂,汴河久不修浚,也就淤浅了。而灵璧境内的一段汴河是最早淤浅的河段。二是自1957年初开始,我就随我的老师谭其骧先生参加《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撰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在秦代的地图上我们就是把垓下标在灵璧东南的地方的。确定垓下在灵璧,主要依据的是《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当时我们认为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料1979年,有人写文章辩称垓下在河南,不在安徽。我们当然要保卫我们的观点,于是我就和一起参加《中国历史地图集》编撰的魏嵩山先生合写文章,明确提出垓下在安徽不在河南。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垓下在河南还是在安徽的争论文章不少。我拜读了主河南说的有关文章。我认为目前学界关于垓下的争论,关键不在于垓下之战发生在什么地方,而在于陈下之战与垓下之战是一场战役还是两场战役?如果是两次战役,那么垓下一定在灵璧。如果有硬资料证明,垓下就是陈下,陈下与垓下就是一次战役,那么垓下就只能在河南。然而,垓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场重大战役,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都对其有明确记载,在垓下之战发生之前有一场陈下之战,由当时汉军的大将灌婴参加陈下之战获得的封赐,与参加垓下之战的后续战(南走乌江追项羽)获得的封赐各不相同,很容易辨别出来。

很赞哦! (17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