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安徽 > 宿州 > 泗县 > 泗县地名

垓下之战的“垓下”到底在哪里?(3)

更新:2017-07-22 15:16泗县地名

导读:我们认为,班固《汉书·地理志》将垓下放在沛郡侯国洨的下面,根据的显然是官方的资料,距秦末时间最近,应该是最原始的、非常权威的资料。而垓下

我们认为,班固《汉书·地理志》将垓下放在沛郡侯国洨的下面,根据的显然是官方的资料,距秦末时间最近,应该是最原始的、非常权威的资料。而垓下之战是关系到汉王朝建立的一场非常关键的战役。我们不能想象西汉官方记录者会对他们高皇帝能坐天下的最关键的一次战役的地点搞错?就如同我们今天不论哪位史学家决不会将对新中国建立起决定命运的作用的淮海战役地点搞错一样。

郦道元的《水经注》也采取班固的说法,而且郦道元在《水经注》里驳斥过很多前人的错误,但却没有驳斥班固的说法,说明他是认可《汉书》的记载的。郦氏的《水经注》是历史地理学上的权威著作,其去汉代也不算远,至少比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要早几百年,自然更加可信。张守节提出垓下在真源县,即今天河南的鹿邑县。这种说法在唐代就很少有人相信,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自《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以下,历代官方地理文献都采安徽说,沿袭了近2000年。虽然唐代有人提出异说,但始终未成主流。河南说只是近30年来现代人重新提起的旧说,论者只是在“陈下”、“垓下”一次战役还是两次战役上做文章,对《汉书·地理志》之说根本不提。哪个权威,不言而喻。要推翻垓下之战在灵璧的看法很难,除非出现如汉简那样新的地下资料。因此,考证历史要驳倒前人的看法,既需要建立自己的看法,又需要指出前人致错的原因,就是要指出班固所据资料是错的,错的原因是什么;否则不能让人信服,难以成立新说。

学术界有人为了说明垓下即陈下,还提出笔误说,即司马迁把“陈下”误写为“垓下”了,或者也有可能是后来传抄之误。这种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陈”字和“垓”字,音不近形也不近。一般按理推论,古书上笔误或刊误,往往起笔是相同的,故有“鱼鲁帝虎”之说。“垓”、“陈”起笔完全不同,怎么能随意说是笔误呢?再说,《史记》中“垓下”比“陈下”出现的次数要多,怎么可能都是笔误造成的?既然不存在笔误的可能,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应该是两次战役,那么垓下之战一定就在灵璧的地界。学术的问题可以讨论,但一定要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注意基本材料反映的事实,否则惟求创新是没有多少学术意义的,至少是不利于历史事实本身之探究的。在探讨历史问题时,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不应该出于某些功利目的而牵强附会。(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教授)

新版《辞海》“垓下”条目修订考辨

□ 陈立柱  石亚萍

据说《辞海》每十年要修订一次,以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辞海》第六版(2009年版)“垓下”条的注文发生了变化,把原版“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的释文改为“在今安徽固镇东北沱河南岸”。照理,新版《辞海》“垓下”条的修订应有所依据,但限于体例,未能多作说明。事实上,上海辞书出版社在给灵璧县政府《关于“垓下”条目的说明》的函中亦确有具体陈述。函称:《辞海》第六版“垓下”条的编写,系根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而来,主要依据是国家和安徽省政府发布的数据,并称据由民政部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垓下’一条,作者根据行政区划的变动、河道的变迁,同时结合考古发掘,认定这一遗址的主要部分在今固镇县境内。”还提到安徽省政府将垓下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在固镇县濠城镇境内,沱河南岸,并立碑标示等。

函中所言行政区划的变动没有具体说明,应该是指1965年固镇县的设置。但在1979年版《辞海》出版时,固镇县已经建立,“垓下”没有标在固镇濠城集北,故新版《辞海》将“垓下”移位与行政区划的变动扯不上关系。至于河道如何变迁,也没有具体说明。沱河,在汉代为洨水,古代地志书自《水经注》以来多有记述,直到清编《一统志》(卷八七)还指明:“古洨水:在灵璧县东南。《水经注》:洨水首受蕲水于蕲县,东南流径谷阳县,又东南流于洨县故城北,又东南入于淮。《县志》:在县东南濠城也。《汉书》应劭注:洨县,洨水所出,南流入淮。或曰即今沱河。”在这里,洨水所出、经过与所入都讲得很清楚。该地最近的考古发掘证明,沱河河道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当即文献记载的洨水。古城遗址过去曰“霸王城”,村庄叫圩里村,今已改名垓下村,故考古学者命名曰“垓下遗址”。考古发掘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证明这里就是当年的垓下,反而说明项羽所困的垓下聚只能去别处找寻。因为垓下或垓下聚,按照汉人的理解为聚落、村落,而非有城的县邑。其实古文献对于垓下的具体位置是有明确记载的。例如:《汉书·地理志》沛郡洨县下,班固自注云:“侯国。垓下,高祖破项羽。莽曰育成。”《后汉书·郡国志》沛国洨县下也有作者自注“有垓下聚”,刘昭补注曰“高祖破项羽也”《水经·淮水注》:“洨水又东南流迳洨县故城北。县有垓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垓下聚,在县西南五十四里,汉高祖围项羽于垓下,大破之,即此地也。按:汉洨县属沛郡,垓下即洨县之聚落名也。”《太平寰宇记》卷十七:“濠城,在县西南七十八里,即汉洨县也。属沛郡。垓下,洨县之聚落名。……垓下,在县西五十里。汉兵围项王于垓下,大败之。有庙,在县西五十里。”《明一统志》卷七:“垓下,在虹县西五十里,汉兵围项羽垓下大败之,即此。”由此可知,《汉书》、《后汉书》、《水经注》等都指出汉代洨县有垓下或垓下聚,《元和郡县图志》以下则说到它距离县城的具体位置与里程,在虹县(今泗县)西南或西边的50里左右。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见到任何早期文献指说垓下即洨城的,说明旧版《辞海》对于“垓下”条目的注文是合理的,体现了古代以来文献记载所反映的基本史实。

很赞哦! (17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