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福建 > 三明 > 沙县 > 沙县地名
沙县小吃是如何"布局"的?杭州下沙也有了家旗舰店
更新:2017-08-13 06:16【沙县地名】
导读:沙县夜景——沙县有“小香港”之称 1992年沙县金融风暴“八大会头”集体外逃 福建沙县,闽中腹地,千年古城,群山丘陵环绕,人口25万。 邓世奇说,沙县人其实是“非常非常不愿
沙县夜景——沙县有“小香港”之称
1992年沙县金融风暴“八大会头”集体外逃
福建沙县,闽中腹地,千年古城,群山丘陵环绕,人口25万。
邓世奇说,沙县人其实是“非常非常不愿意出门的”,因为沙县从古至今都是个养人的好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方便,水土滋润,女人也比别处漂亮。
“一沙二尤三清流”,是说沙县尤溪和清流三个地方女人长得都好,而又以沙县女人最佳。
“延平枕、贡川席、沙县洋娟(女儿)不用挑”,是说沙县的女孩子,随便哪一个娶回家当老婆,都能令人满意。
……
如果不是当年“倒会”后被逼债逼得万不得已,哪个沙县人愿意背井离乡,在外面颠沛流离?
“倒会”,倒的是“标会”
“标会”,是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非常普遍的民间融资方式,历史悠久,沙县的“标会”传统据说已流传了几百年。
标会最早是互助会,谁家遇到难事急事手头缺钱,亲戚朋友乡亲四邻你出一点我出一点帮上一把,但帮也不白帮,还钱要付利息。
后来一些互助会逐步发展成为赢利胜“标会”,参与者更多。
一个标会往往有几十甚至上百人组成,发起者称会头,参与者叫会脚,自有一套颇为繁杂的运营程式。往简单说,就是众人把钱凑到一块儿,然后需要钱的人参与投标,中标者拿钱,今后按期偿还,参与凑钱的拿利息。
有标会传统的地方很多,为什么沙县那时的标会格外厉害?
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988年开始,沙县开始大规模旧城改造,一大批人拆掉旧房后要盖新房,手头缺钱,就去标会。做生意的个体户从银行贷不到款,从亲戚处借不到钱,也来标会。家里办红白喜事,钱不够,也来标会……
中标者,钱来得快。投标者,拿的利息比银行高得多。大家都好,所以参与者越来越多。
那时的沙县,从县里干部到普通百姓,几乎家家入会,人人入会。
据当时一项调查,城镇90%以上、农村60%以上的成年人都入标会,一个人一般会参加3-5个标会,最多的一人甚至同时参加了140个标会!
每个标会都有会头。当时沙县全县大的标会会头一共8人,每人掌管100多个标会。会头往往全家老小一齐出动,一天参加几场甚至十几场。
当时的标会造成沙县物价飞涨,挥霍成风。仅夏茂镇的年轻人,1992年3月到5月间,就买进高档摩托车1000多辆。
因为来钱实在太快,一些广徒加入进来,成捆成捆“用麻袋装”“用尺子量”的钞票,被搬上了广桌,集资互助的初衷完全变了。一月一标成了半月一标,再到一周一标,最后成了天天都标……“天天会”就意味着,中标的人天天都要拿出钱来还,拿不出,就加入别的会拆东补西。
终于,1992年8月,沙县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金融灾难爆发,“标会”纷纷“倒会”,“八大会头”集体外逃。
“倒会”造成很多人倾家荡产,既被欠钱又欠人钱,既要讨债又要被讨。被讨债的人,据说日子极难,被逼走投无路自寻短见的也屡见不鲜。
沙县乡镇中,又以夏茂镇“倒会”最为严重。
据官方统计,“倒会”风潮中,夏茂共有1000多人离家出走,背着铺盖外出躲债。
在夏茂街边,一位卖猪肉的小贩告诉我,当年很多欠债的人跑掉后,家里很快被人搬空,连他们的父母兄弟都受牵连,逼着他们代替还钱。有时追债的人急红了眼,把人抓去,用绳子捆牢,吊起来打……
外出逃债者走投无路
纷纷经营小吃
当年的邓世奇就是这样一个跑路者。
邓世奇是沙县湖源泉乡锦街村人,初中毕业先回家种地,后来入伍当兵,退伍后在县城承包一家照相馆。
“标会风”中,邓世奇借了三十多万入会,后来会头跑掉,他欠下23万外债,天天被债主上门逼讨,“差一点上吊”。
万不得已,邓世奇和老婆原冬英商量一夜,最后卷起铺盖,带上剩下的全部积蓄5千块钱,坐上火车,逃到厦门。
当年像邓世奇这样外出逃债的沙县人,大多数去了福州。
很赞哦!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