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广西 > 来宾 > 武宣县 > 武宣县地名

沉痛缅怀我市青年作家李左车,及其笔下那座远逝的武宣

更新:2017-06-12 09:27武宣县地名

导读:原标题:沉痛缅怀我市青年作家李左车,及其笔下那座远逝的武宣 最近经朋友介绍,拜读了武宣籍晚期癌症作家李左车的大作《阳光墓场》,令我震慑得久久不能言语,他只有26岁?

原标题:沉痛缅怀我市青年作家李左车,及其笔下那座远逝的武宣

  最近经朋友介绍,拜读了武宣籍晚期癌症作家李左车的大作《阳光墓场》,令我震慑得久久不能言语,他只有26岁?为什么他对武宣历史了解如此之深,他经历了怎样的教育与人生阅历?不知道他现在是否还在人世,但他的精神已成为武宣人民顽强不屈的典范。鄙人怀着无比崇敬和悲伤地心情,将他小说里描写武宣的的代表作节录如下(想看完全版的可以上网搜索“阳光墓场”):

  且从青史觅仙踪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武宣人,我自以为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习以为常:既无景区闻名天下、亦无高楼鳞次栉比,不过一方寻常水土。直到零八年仲夏,作为一名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有幸到我县史志办参与校对整理清嘉庆十三年《武宣县志》,并对民国三年、二十三年及建国后的《武宣县志》粗有涉猎之后,才羞愧于自己的无知浅显,深深折服于故乡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尤其故乡浓厚而独特的“仙”文化更是让人心驰神往,终于明白武宣为何有“仙城”之美誉。为何“僻处南服”的“瑶壮之乡”会有如此深厚的“慕仙”情节呢?我无学力旁征博引,谨从历代县志中探奇採胜,以现代武宣人之感触,以新世纪大学生之语言,粗构我县仙文化之轮廓,谨为家乡文化献上绵薄之力,兼与热心仙城文化之高士文人商榷。

  武邑仙脉

  首先很遗憾的告诉各位,在十六卷嘉庆《武宣县志》中,“仙城”一词仅出现一次,而且只是用以命名“仙城书院”,对武宣的称谓多为“武”或“武邑”。这和古代提倡谦虚谨慎的儒家文化有关,中国历史上也只有李白敢带个“仙”字。但细细品读县志,便会欣喜的发现,“武邑”确是处充满仙气的神奇之城。先看我县地形概述:“县治枕独秀而面三台,左拥双狮,右峙仙人。其西南诸峰拱若幛屏,柳、宾二水环若襟带……”寥寥数句,便将我县形胜勾勒如画,试想,何人才有屏障掩面、襟带绕身?不正是深居天宫的飘飘仙子乎?

  再细看我县“八景”,其中就有:“仙岩山,在武赖上里,岩内有石如仙人形,石液凝聚,玉雪晶莹,有泉飞溅成珠。县八景‘仙岩留迹’ 即此”,现在看来,这是个可和桂林七星岩媲美的大型滴水溶洞;

  “神窟,在县西二十五里平田村。乡人每当祭需水,以鼓祷之,鼓鸣则水溅出,先浊后清,祭毕则止。乡人视流之多寡,以占岁之丰啬。县八景‘神窟流泉’即此”。这“神窟”给人的感觉煞是玄妙,“鼓鸣则水溅出”,不就如现代的声控喷泉吗?而水溅出的多寡,竟能预测一年的丰收与否,这就是科学无法解释的了;

  而“古迹钟声”也有传说:“旧闻古迹滩上飞钟斗蛟龙,龙翻石窟,钟鸣不绝,尽夜震吼,风雨迷离,神物出没不可端倪,秋高水落。振响飞声,俨如听铿锵……”;

  “音山迭奏”亦有如下描写:“即而听之,韵谐流水,响遏行云,非复人间所有。正如周王子晋缑岭吹笙,群仙高会,迭奏云璈,足以舞浅蛟而仪彩凤也……”八景之中,就有四景和神仙逸事相关,武宣“仙文化”之浓厚可见一斑。

  其它未能评为八景的仙山仙池也比比皆是:“八仙山,在河西之野,一名龙潭。山巅方池一口,四面小山八座,环峙其侧,若八仙然,水清且寒,雨涝不盈,旱干不竭,掬而饮之,俨如帝台之浆,莫能名其趣云。”这处“龙潭”就是今日武宣人尽皆知的“八仙天池”;“ 仙鱼潭,在县西四十里。宽不盈丈,深数寻,怪石环列,其水澄清,旁注小潭,不涸不溢,内多游鳞,人喧愈出,谓之‘仙鱼’。”尽管现在公园里的观赏鱼也不怕人,但在荒郊野外的游鳞也能“人喧愈出”,实在罕见。同时也从侧面说明当时武宣人对仙文化多么尊崇,对“仙鱼”爱护有加,否则再有灵胜的鱼也不敢“人喧愈出”;“八仙田,在西乡排楼思敛山上,秋冬不涸,又有一门,每吐烟雾,是日必雨,乡人以此占之。”原来我们武宣在清代以前就有了“天气预报”。

  那些不带“仙”的景致也堪称神奇:“三潮山,在古豪上里。山下有微窟,无水。每日山下有响声,窟中水涌如泉,约流数丈即止。少顷,水仍收入窟内。每日三次,真神奇也”;黔江大藤峡中曾“有藤大十余围,横生过江,日沉水底,夜浮水面,贼渡而南。”但可惜明朝“成化间,韩襄毅公砍其藤,夜复生,用秽物制之方断。”这大藤不管从长度、宽度,甚至生长能力,都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更奇特的是竟能昼沉夜浮,给起义军做浮桥。只可惜被韩雍砍断,此事在《明史》亦有记载。

很赞哦! (1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