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河南 > 洛阳 > 洛龙区 > 龙门石窟 > 龙门石窟地名

玄奘出家的东都净土寺在龙门石窟南伊川鸾浴沟(4)

更新:2017-06-01 06:40龙门石窟地名

导读:《洛 阳新 获墓志》载1990年伊川县平等乡古城西出土的《高足酉墓志》,其位置在 伊川新城 故城 (古城、杨寨村)之西区域,埋葬的是一位唐朝武则天时

   《洛阳新获墓志》载1990年伊川县平等乡古城西出土的《高足酉墓志》,其位置在伊川新城故城(古城、杨寨村)之西区域,埋葬的是一位唐朝武则天时期的镇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大将军、朝鲜人高官“高足酉”,他参与建造洛阳皇城中轴线上的天枢,高足酉因建天枢获得“封高丽蕃长、渔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的官职。 此出土《高足酉墓志》的地方,向东约四公里就是东都皇家寺院净土寺。

     唐代开元宰相姚崇,少年时在广成泽的旧居石岭,就位于秦郑古道旁,距净土寺仅十来里。

 

    伊川净土寺在隋唐时期均是在东都洛阳范围之内,称东都净土道场、洛阳净土寺或东都净土寺是没有问题的。
    唐高宗李治“敕召僧义褒、慧立等诣京洛,见帝于合壁宫,叙论称旨,留住东都净土寺”。
    合壁宫位于洛阳西苑西的延秋一带,从这里骑马走丰李、龛涧、新城到鸾浴沟东都净土寺,是帝王到广成泽的“轻车熟路”。
 高宗在合璧宫召见慧立,命其到东都净土寺留住,使慧立对玄奘法师自幼在净土寺剃度出家,后由此寺到西天取经有了更深切地了解,为他撰写《慈恩三藏玄奘法师传》积累了可靠的史料,然未成而卒,后由广福寺沙门彦悰续而成之,凡十卷,为今人研究玄奘之重要史籍。
  三、清朝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所加注的“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在洛阳毓才坊,是将大云寺与净土寺两个寺院混为一谈,与明代石碑记载的净土寺位置不合,不可采信。 
    北魏{洛阳伽篮记}和《魏书》和《隋书》等史料,没有任何关于隋唐时期在洛阳城区内建净土寺的记录。唐代贞观以后一直到武则天时期,洛阳大佛寺,但各种史籍文献找不见上述清朝人徐松所辑的《元 河南府志》、《唐两京城坊考》中“毓才坊”条下所加注的那一段:“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隋大业四年,自故城建阳门内,贞观三年复徙此坊,天授二年改大云。会昌中废”的记录. 
    宋《资治通鉴》、《河南佛教胜迹》、《中国历史文物图集.河南分册》没有关于洛阳老城区内建有净土寺的记录。
  《佛教年表》记载“691年(唐武则天天授二年)武则天以佛教助其登基,乃令佛教居于道教之先。召神秀入京讲佛法,武则天加跪礼迎之。诏洛阳明堂后建天堂,以安置佛像。吐火罗国沙门弥陀山(寂友)译出《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于阗国沙门天智译《造像功德经》。洛阳净土寺、大云寺修缮,尉迟乙僧绘壁画。”

   清人所说的“净土寺自故城迁到隋建阳门内”,这个“故城”指北魏洛阳故城。如果“后魏净土寺,隋大业四年,自故城徙建阳门内魏洛阳故城应有后魏净土寺。

   查阅北魏杨衒之撰,成书于东魏武定五年(547),记述北魏洛阳佛寺的地理著作《洛阳伽蓝记》,杨衒之亲睹洛阳佛寺衰,感慨系之,乃撰此记。全书共五卷,按地域分为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详细记述当时洛阳故城的佛寺。其体例为先写立寺人、地理方位及建筑风格,再写相关人物、史事、传说、逸闻等,在对诸多佛寺形制规模的描摹和始末兴废的勾勒中,反映了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风俗人情。
  但该书没有“净土寺”的蛛丝马迹。徐松所说的“后魏净土寺,隋大业四年,自故城徙建阳门内”,不知出处在哪里?
附录北魏洛阳故城寺院全图(洛阳伽蓝记)





北魏洛阳故城城内寺院位置图(洛阳伽蓝记)

北魏洛阳故城城东寺院图(洛阳伽蓝记)

很赞哦! (10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