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地名问答 > 中国 > 河南 > 洛阳 > 洛龙区 > 龙门石窟 > 龙门石窟地名
玄奘出家的东都净土寺在龙门石窟南伊川鸾浴沟(6)
更新:2017-06-01 06:40【龙门石窟地名】
导读:关于 群公 ,古时把诸侯和朝臣称为群公。譬如《书康王之诰》:羣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 孔颖达 疏:羣公,总谓朝臣与诸侯也。 郑玄 云:羣公主为诸
关于“群公”,古时把诸侯和朝臣称为“群公”。譬如《书·康王之诰》:“羣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 孔颖达 疏:“羣公,总谓朝臣与诸侯也。 郑玄 云:羣公主为诸侯与王之三公,诸臣亦在焉。” 汉 蔡邕 《陈太丘碑》:“羣公百寮,莫不咨嗟。”
群公也泛指诸有名位者,亦用作一般的尊称,不一定非得是诸侯和朝臣。例如 晋 张协 《咏史》:“蔼蔼东都门,羣公祖二 疏 。” 唐 王勃 《滕王阁序》:“登高作赋,是所望於羣公。”王勃把在滕王阁聚会的嘉宾称为“群公”是很贴切的。
既然释义褒于净土讲解经论,七众为赶到净土听讲,都是驾着马车疾行向净土而去。“群公毕至”也需要群公们驾着马车疾行向净土而来,此处所说的“群公”不一定非的是指当朝的大臣到净土寺听义褒和尚讲经。而是说那些当时对佛事感兴趣且又有声望有名位的“群公”们,为赶到净土听义褒讲经,也是驾着马车疾行“毕至”赶往净土听讲,也符合情理。
释义褒“英聲逾盛。不久遘疾卒於淨土。春秋五十有一。”完全可能是他为佛事而奔波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五十一岁便英年早逝。“卒於淨土”,应该是在“难得一片净土”伊水之滨洁白石岩上的东都净土道场病逝。皇上开恩,“遂敕送柩。返金華山舊寺。賻贈之榮光聞遠近。”
另外 ,有文章引用《续高僧传》卷十五《唐京师慈恩寺释义褒传》记载:“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驾往东都,别召追往,频入宫禁,义论横驰,乃净土寺讲解经论,七众载驱,群公毕至,英声逾盛。不久,卒于净土寺,春秋五十有一。”这段文字中的“净土寺”,与原著《续高僧传》卷十五《唐京師慈恩寺釋義褒传》中不一样,原文写作“净土”,而不是“净土寺”。
唐代高僧逝世后葬于都城外龙门南伊川境内右岸,建塔旌表,也是真实历史。例如在《宋高僧传 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传》就有记载:“释跋日罗菩提。华言金刚智。南印度摩赖耶国人也”。“开元己未岁达于广府。敕迎就慈恩寺。寻徙荐福寺。所住之刹必建大曼拏罗灌顶道场度于四众。大智大慧二禅师。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礼焉”。“后随驾洛阳。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阳广福寺命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去矣。遂礼毗卢遮那佛。旋绕七匝。退归本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并新译教法付嘱讫。寂然而化。寿七十一。腊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龍門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
众所周知,“天下名山僧占尽”。洛阳龙门南伊川之右,最负盛名的就是“出家人难得一方净土”的伊水岸边,隐于长寿山巨型卧佛之中建于北魏天赐年间的净土禅寺。该寺院建在巨佛丹田生生不息的白云岩上,山门前是由东向西流的“定盟泉”与“倒涧泉”合流处,称“二龙戏珠”宝地。净土寺出土有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的“雲山舍利之塔”铭文石刻,“雲山”一词突出表明净土寺所在的白云岩,犹如天上吉祥的的白云,降落在此处。与《汉书 广成赋》所描绘的“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总风雨之会,交阴阳之和。揆厥灵囿,营于南郊”相吻合。
建于北魏的净土寺,北是伊阙龙门与古都洛阳近在咫尺,北魏孝文帝陵与净土寺同处于一条南北中轴线。
很赞哦! (103)